上世纪80年代,“吃商品粮”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那时候,跳出农门实现“农转非”是农村孩子的梦想,考学无望的甚至不惜四处筹钱买个“非农户口”,企望借此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农转非”在当时意味着拥有让农民羡慕的社会福利,拥有工作的机会,已然成为农民“跃龙门”的代名词。
然而,时移世易。
几十年过去了,时下,随着城镇化进程,不少城郊农村被城市圈地,以及农村经济和集体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些城里人正在为把户口迁回农村费尽心思。
最近,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公布了一组数据:2009年,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下降到18.9万人,降幅高达67%。
如今,不愿意进城落户,固守“农民”身份的现象,在我市也越来越普遍。
大学新生:不跃龙门留守农门
画水镇西山村的小许今年考上了山东大学,开学初,他在考虑是否要将户口迁出时,同村的一名学姐强烈建议他不要迁。理由是,现在的农业户口很吃香,能享受到一些实质性的利益,况且户口如果迁出,则“有去无回”,到时想迁回来都难。
经深思熟虑后,小许采纳了学姐的建议。
如今,在我市,像小许这样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这几年户口迁出去的大学生基本没有。”白云街道中山社区关山小区党支部书记金国良告诉记者,在关山小区,农业户口村民每人每年都能享受口粮费,少则一千元,多则上万元,如果迁出去了,自然就享受不到了。
据了解,2003年以后,国家政策规定大中专学生入学时户口迁移实行自愿原则(少数有硬性规定的院校除外),愿意迁至学校成为集体户口的可以自己办理,不愿意的可以把户口保留在原籍。此后,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新生没有办理“农转非”,而是选择把户口留在原户籍所在地。
背后推手:福利普涨务农风光
原本颇受冷遇的农业户口为何越来越吃香?农业户口背后水涨船高的利益驱动是一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大量惠农政策的实施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越来越值钱,农民身份获得的利益也越来越多。例如,与我市毗邻的义乌农业户口甚至牵扯到上百万元的收益。
我市的农业户口“含金量”虽不能与义乌相比,但它带给村民的利益也已显山露水。
白云街道中山社区西庄小区村民金某告诉记者,在他们那儿,农业户口每个每年都能分到1200元的口粮费。同样,吴宁街道卢宅社区的卢先生说,他每年也能享受到1000元左右的口粮费。
“如果我自己单独立户,可以分到3间的房屋指标,就目前的市价来说,已接近百万元。”白云街道某小区一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告诉记者。
土地所体现的另一种价值就是拆迁。“家里有宅基地有房,如果拆迁不仅能分安置房,还有赔偿款。”城东街道的郭先生说,虽然村里不一定拆迁,但户口放在农村,心里踏实。
14年前,为了让孩子能名正言顺地在城里上学,城东街道的郑先生托关系,花了几千元给儿子买了居民户口,现在懊悔不已。“口粮费没有就算了,最重要的是宅基地都没得批,一下子就损失几十万元!当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不如当一个农民‘风光’。”
此外,随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福利与过去相比,提升了一大步,还有“生二胎”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农业户口孕妇分娩补助政策等,都是农业户口吃香的原因。
工作一族:难耐高压回归田园
当然,并非所有“农民”身份固守者都是“趋利”使然,也有部分是为了“避重”,即为了逃避城市的“高压”生活。
有些原籍在农村的大中专毕业生经受不住高房价、高成本的城市生活,而选择回归“田园”。城东街道的小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同学在杭州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除去房租近千元、伙食费三四百元、交通费一百元,再加上电话费、水电费等其他开支,一个月所剩无几。“杭州一套房子都是百万元以上,怎么买得起?”
但是,在老家,批宅基建房成本就少了很多。“我们村现在大多数是自建楼房,道路四通八达,到市区只要十来分钟的车程。许多在大城市上班的同学都很羡慕我这种生活。”小李说,要是换成杭州,目前想过这种有房有车的生活简直是“白日做梦”。
此外,有的市民也有自己的考虑。卢宅社区的卢希强三年前大学毕业,现在我市一家企业上班。他说,同老一辈比,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更强,科技知识也更丰富,将户口留在农村,一方面可以保留选举权,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抵制违规操作;另一方面则可以将科技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新农村建设上。
公安窗口:非农转农暂不能转
前不久,义乌出台了允许大学毕业生重新“非转农”的办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少市民纷纷询问我市的相关情况。
昨日,行政服务中心公安窗口工作人员答复,目前我市大中专毕业生暂时无法实现“非转农”。但今后,我市将根据省里的政策逐步跟进。
“其实,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真正难以触动的是附着于户口上的利益分配格局。”公安窗口吴副主任告诉记者,每年的8月份是办理大中专户口迁移的高峰期,去年从8月1日到25日共办理了迁出207人次。而今年同期仅办理了144人次,同比下降了30%。
2009年6月1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转型30年》在北京发布,书中言及,城市户口的福利含金量造成了户籍制度改革的悖论,越是在户口中附着较多福利内容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就越难推进。而后,这个逻辑又被舆论更直接地演绎为:“户籍福利”不剥离,人们就会涌向福利更好的地方,户籍改革便会遭遇更大阻力。
“一些要求‘非转农’意愿强烈的,大部分是村集体经济较好、生活较稳定的农村,不仅有土地利益,还有村集体经济的分配。”吴副主任说。
为城乡“二元结构”破题
在各地陆续上演“非转农”现象的时候,我国已有部分地区企图通过“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来彻底解决“农转非”“非转农”的乱象。
8月1日起,重庆市正式开始实施《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在短短的两周内,截至8月13日,重庆市已经受理了1.4万名农村居民的转户申请,并且这1.4万名农村居民都已成为城市居民,其中有2276户农民自愿进行整户转户。
实际上,近年来,各地纷纷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此过程中创造出很多做法。比如较早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还有成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而各种做法似乎都围绕土地展开。
尽管还有缺陷,还不甚完满,但这样的实践,无疑在为尽快打破农业、非农业户口管理二元结构,废除由此衍生的“农转非”“非转农”之争提供着一种崭新的思路。不少人也因此认为“重庆的做法态度上是积极的,方向是可取的”。
而随着目前种种针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实践,这道城乡之间的藩篱终究会打破,“农转非”“非转农”这两个词汇也将逐渐消弭于我们的语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