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秋粮探行】种粮跟着合作社收益节节高

2012-04-25 17:16:04  作者:SystemMaster
“我从垄上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歌曲《垄上行》只寥寥数语,却传神地表达出农民秋收的喜悦和作者从丰收场景中获得的感悟。10月中旬,在三个粮食主产省安徽、湖北、四川采访,无论是因地制宜的机械化生产,还是农业科技的突出作用,抑或合作社对分散农户的引领,都让记者的“垄上行”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有大中型也有小型的机械化

“轰隆隆……”伴随着阵阵收割机的轰鸣声,金灿灿的谷粒从机器仓中欢快地蹦入米袋,割稻、脱粒、扬场、稻谷入袋一气呵成。10月中旬,在安徽、湖北,这样热闹的机收场面随处可见。比较从前手工一天收割一亩的效率,大中型收割机一天可收割上百亩。

“我家的收割机是今年刚买的,总价25万元,政府补贴了4万元,收了本地的水稻后,还要去江苏、湖南等地跨区作业。保守估计,两年就能把买机器的钱赚回来!”26岁的安徽“稻客”杜宜军告诉记者。

为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厂化育苗在各地悄然兴起。与传统育秧相比,工厂化育苗成本低、苗床利用率高、管理简便,大大促进了机械化插秧。安徽省霍邱县今年投入近2000万元,在全县建立10座育秧工厂,并配套购置插秧机500多台,实行工厂化育秧、订单式生产、一体化服务,机械化育插秧面积增加到20多万亩,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除在平原地区大力推广大中型机械作业外,三省也开始逐步研制推广在山区、丘陵地带可以使用的小型机械。在四川简阳丘陵地带的一个高产创建示范片,记者看到一种小型小麦施肥播种机正在田里作业。“它很轻便,两个人就能抬走,适合在山区、丘陵使用,可将平土、打窝、丢种、施肥等工序一次完成,使农民的工作效率提高5到10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汤永禄研究员介绍说。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资金支持下,他牵头研制了这个小型机械。目前,这种小麦施肥播种机已在四川省50多个县示范推广。

乡镇农技中心主任装备最先进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数量的2/3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这其中,科技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安徽,有一项几乎家喻户晓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过去,由于地理气候因素,安徽省小麦单产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充分发挥小麦生产在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中的支撑作用,从2005年秋种开始,安徽连续5年在合肥、淮北、阜阳等9个小麦主产市开展了以“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的专项攻关活动。今年,在5年的攻关后,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40公斤/亩,比攻关前的2005年增加84公斤/亩;总产达到241.3亿斤,比2005年增加79.7亿斤。

“小麦高产攻关之所以成效显著,得益于推广优质良种、狠抓播种质量、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措施;得益于播种技术的改变,把播量控制下来、播期控制住了;得益于施肥由‘一炮轰’变为分段施……一句话,科技进步发挥了支撑作用。”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说。

在湖北,水稻集成高产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机械化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在今年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民提高种田水平,实现了全省秋粮大灾之年亩产增加1公斤的好成绩。

在四川,仅近3年来,科技创新推广就帮助该省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分别提高3%、5.5%、4.5%。

有了技术,要让技术进入千家万户、深入到田间地头,还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仙桃是湖北省农业大市,为达到连年增产的目标,全市在科技推广上下足了功夫。“在仙桃农口,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的装备是最先进的。”仙桃市农业局局长赵映春说。这几年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速度很快,为方便科技人员,仙桃给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和摩托车,让他们可以随时到田间地块检测,从电脑上调取数据。“村民有需要,打个电话,最多半小时农技员就到了。”赵映春说。

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都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据预测,通过技术进步,到2020年,我国粮食单产可增加17%、总产可增加170亿斤。

合作社让良种良法进村入户更快捷

记者在三省采访发现,由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通过订单引导农民种植市场欢迎的优良品种,并由合作社向农户推广适用技术,已成为许多地区促进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

乐民稻米开发合作社理事长龚福安,以前是安徽霍邱县岔路镇汤楼村的村干部。“2007年,县里想通过产业化的方式,引导农民跟着市场调整粮食品种,统一技术措施,解决产得出、卖得好的问题。在领导的鼓励下,我牵头组建了这个合作社。”龚福安说。

合作社以当地有名的乐民米业公司为后盾,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乐民米业公司通过合作社与农民签订订单,引导农民选择优质畅销的“丰两优1号”,合作社培训农民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通过合作社与企业、市场打交道。“我们社员的稻谷由于品种优、质量好,订单收购价比市场价每斤高一毛钱左右。今年社员亩均增产100斤,户均增收1000元。”龚福安说。

在安徽、湖北、四川,出现了一大批像乐民稻米开发合作社这样的合作社,在他们的带领下,良种良法进村入户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农民种粮很需要良种良法,但往往对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品种和技术不是很清楚。市场和企业对优良品种、实用技术具有最敏感的嗅觉,但在我国目前的“小规模、分散化”农户经营条件下,要直接将良种良法普及到一家一户难度很大。合作社可以为两者建立桥梁,通过订单带领农户种良种,用良法,得优价;为企业提供好原料,创品牌,得市场。因此,分散的农户可以通过合作社结为整体闯市场,这样不但提高了抗风险能力,种粮收益更会节节高。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