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设立创新岗位,整合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经过4年的有效运行,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发动机”。截至目前,创新中心通过441项成果示范,为农民增收25亿元;通过660项成果转化,为农民增收近200亿元以上;推广125个新产品新工艺,新增就业人员17.5万人以上。
2006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以省农科院为依托,建立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创新中心通过设立创新岗位,以项目为纽带,创新管理机制,优化配置了全省19个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农业高校的科技资源,整合了中央在汉和市州的农业科技力量,聚集起全省5000多名农业应用研究创新队伍,初步形成了以省农科院为主体的农科教企大联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明显提高。4年来,创新中心共争取各类科研项目1510项,项目经费4.16亿元;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24项。
为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创新中心将工作重点由过去以科研为主转变到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上来,把成果转化应用作为创新工作的落脚点。创新中心在总结以往成果转化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集成创新,摸索出了院县共建专家大院模式。4年来,创新中心筹资800多万元,先后在10个县(市、区)建立了专家大院。通过试点,探索规律,扩大规模,稳步推进,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围绕专家大院,形成的省(创新中心)市(试验站)县(转化岗位)三级成果转化网络,构成了一种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雏形。通过设立转化岗位,建立农技服务室和新成果示范基地,拉长了创新链条,形成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通道。
创新中心先后与全省37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建了“联合研发中心”。科研院所利用科技、人才和成果优势,围绕农业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更多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企业利用资金和营销优势,重点转化已有的科技成果,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新产品开发。
通过精心组织、集成配套技术、建立基地和示范带动,使示范区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创新中心各成员单位的400多名专家,携带400多项配套技术成果,分别到3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100多个示范基地,示范面积达到500多万亩,辐射面积5000多万亩。3076优质稻、超级稻等水稻新品种在潜江、襄樊、曾都等地示范种植300多万亩,亩平增产10%以上、增收100元以上,解决了湖北省中稻只能生产低质大米的问题;珞优8号、金优38等10多个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生产的主栽粮食新品种,其推广面积累计达到了3000多万亩;鄂麦18、鄂麦23等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全省30%以上,亩平增产73公斤、增收120元。
创新中心示范转化了棉、油、茶、果等新品种及配套轻简栽培技术,每年种植应用面积达到了3000万亩以上,亩均产出和效益分别提高了20%。在养殖业方面,推广了一些优良品种,取得良好效益。如钟祥连心畜牧公司三元杂交猪年出栏2.3万头,创经济效益2530万元。家禽采用“四提供、一回收”模式,与六家加工企业合作,累计推广洪山家禽新品种3000多万只,创利税1.5亿元以上,带动养殖农户9000多户。(记者刘志伟通讯员谭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