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有新发展:粮食连续第七年增产

2012-04-24 14:28:50  作者:SystemMaster

今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平凡的一年。我国成功克服了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农产品市场复杂多变等多重挑战,粮食实现了连续第七年增产,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民生与农村经济取得了新的进步。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产量“七连增”来之不易

回顾今年,西南5省区年初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1亿亩;在春季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粮食主产区又受到了大范围、长时间低温寡照的影响;进入夏天,多数省份遭受洪涝灾害,上百条河流发生特大洪水……

面对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的不利局面,全国上下积极应对,千方百计保农业生产,我国粮食生产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今年我国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928亿斤,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七年增产。

“成绩真是来之不易,是在严峻的自然灾害、异常波动的农产品市场、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取得的。”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大灾之年粮食再获丰收、农业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央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科技支撑不断强化,防灾减灾有力有效。

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七个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尽管每年的文件主题各有不同,但一以贯之的是明确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粮食丰收的重要支撑力量。全国50万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和科技服务。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防灾减灾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避灾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对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前三季度农民收入增长9.7%

在实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今年我国农民收入也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各地通过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方式,促进了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据农业部统计,前三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69元,同比增长13.1%,增速提高了4.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7%,增速提高了0.5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民工就业规模和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加。据统计,上半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数达到15723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26万人。目前,全国已有30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增长幅度平均为24%。

此外,我国通过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家电下乡”等实施力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措施,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不断增加,前三季度农民转移性收入同比增长17.2%,达到362元。

据农业部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将超过前四年平均水平,连续第七年保持较高增速,并呈现“双增加双提高”的特点,即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水平提高;农民外出务工就业人数增加,工资水平提高。

农村民生和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

今年,我国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又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据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员已有6719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1827.8万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18亿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继续增加。卫生部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达到8.33亿人。与此同时,部分地区逐步探索实施包括基本药物制度、丰富基层卫生机构设施、强化卫生人才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农村就医环境。

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进一步增强。从2009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00亿元,在全国高标准实施了85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有效提高了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平、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农业龙头企业引领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各类龙头企业9.1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9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10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将达到25万个左右,带动农户1.07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100多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3.8%和9.1%。

(记者潘林青、董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