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十二五”开局种业多项政策蓄势待发

2012-04-24 09:59:12  作者:SystemMaster

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生物农业令原本归属于传统产业的农林牧渔染上了“高精尖”的色彩。这一领域也正成为高科技层出不穷的舞台。目前,我国正在酝酿多项政策对生物农业进行积极扶持,而不少企业已经在这一领域深耕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那么,我国的生物农业发展水平究竟如何,主要有哪些投资机会?对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研。


中国种业的利好窗口即将打开。2011年初,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提出将出台政策措施加快现代种业发展。

记者昨日获悉,扶持中国种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将于一季度出台。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正酝酿出台《关于促进种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也正在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修订稿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有望率先出台,届时,种业生产及经营准入门槛将大幅提高,且转基因种业的相关准入条件将得已明确。中国种子协会指出,中国种业将从分散走向集中,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因此,种业龙头企业如丰乐种业、登海种业、隆平高科、大北农等将成为受益者。

全国重点扶持50家企业

2011年开年,种业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1月初,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委开会研究加快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政策围绕着育种、种业兼并重组、提高种业产能等展开。据了解,目前《关于促进种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仍在修订中,该意见将从五个方面全面深入的规范种子行业,将重点扶持全国50家综合型育繁推一体化企业,50家重点企业以外的种子企业未来将主要从事种子经销业务。

另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经在2010年12月22日前完成了对外征求意见的工作,或将率先出台。

该《管理办法》提高了种业的生产准入门槛。其中,“申请杂交稻、杂交玉米种子生产许可证的,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不少于1500万元;申请其他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的,注册资本不少于5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不少于250万元。固定资产中直接用于种子生产的比例不低于70%。”

而生产转基因种子的门槛更高,“申请生产转基因稻、玉米、小麦种子的,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不少于5000万元。申请生产其他农作物种子的,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不少于1500万元。固定资产直接用于种子生产的比例不低于70%。”

新政推动种业市场兼并重组

植物种业公司高层及分析人士都比较看好中国植物种业前景,这一方面源于未来兼并重组的机会比较多,另一方面源于中国种业需求高增长趋势难改。

谈及《管理办法》的影响时,隆平高科高层表示,“提高行业门槛将强制性淘汰国内落后的小种子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表示,在我国8700家种子企业中,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00多家。如果将注册资本提升至3000万元,8000余家小型种业企业将要么被兼并,要么就得奋力做大做强。

中国种子协会玉米分会会长、秋乐种业总经理李继军表示,面对与国际种业巨头的激烈竞争,中国有必要引导和扶持玉米种企进行重组整合,加速构建中国玉米种业航母的步伐,多组建3000万元至1亿元的大中型种业企业。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指出,产业化、规模化运营有利于优良育种技术的推广,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解决粮食安全隐患。在解决过度分散问题后,中国种业或将迎来大机遇。第一,因为我国是种子需求大国,其市场容量大约为530亿元,预计未来种子市场容量可达到920亿元左右,但目前国内种业公司的供给并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每年约有64%的种子依赖进口。第二,未来种业的利润有望提高。由于种业过于分散、价格竞争激烈,中国种子公司并不具备竞争力,种子成本占耕种成本的比例约为7%,美国占18%。农业部也表示,将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及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启动主产区重点粮食品种供种基地和国家级制种基地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提升种子生产能力。

投资界人士相当看好全球生物农业的前景。合众资本高级合伙人陈立辉指出,今后十年,农业生物技术及产品的市场将超过3000亿美元。中国商品种子的增长速度将更可观,有望攀升至800亿元,目前国内的市场销售额超过300亿元,居全球第二位。据了解,我国种子商品化率目前仅为30%至40%,国际上平均水平为70%,发达国家甚至超过90%。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