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水利扩容提质工程规模不大,做不成工程,分布零散,出不了形象,政府会全力以赴吗?让群众投工投劳修水利,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把火能烧起来吗?宁乡县道林镇政府、群众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从去年8月至今年1月,在道林镇党委、政府组织、引导下,村民出工4万多人次,其中出义务工2万来人次,修通田间水利“最后一公里”。
水利工程全部交给村民做
农村田间水利河溪水清景美、渠系通达顺畅、山塘扩容增蓄、闸坝开启自如……150多个昼夜的鏖战,无论男女老少,一个个都在奋力修通农村田间水利“最后一公里”。昨日,记者看到,“塘清淤、渠疏堵、水畅流”的田间小水利工程如星罗棋布,遍布在道林镇。
“‘村级为主、群众参与、社会支持’,道林镇党委、政府深知,农村水利建设必须依靠群众。所有的水利工程交给村民做,一律不外包。镇上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资投劳,让群众积极参与工程的规划、筹资、投劳、建设、运行和管护的全过程,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道林镇党委书记潘志国感慨地说,要把田间水利工程当作检验群众观念的一个考场,评价民生情怀的一道考题,绝不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镇财政以奖代补投650多万元
为了发挥村民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该镇为此出台了详细的以奖代补标准办法。具体来说,以奖代补部分将由镇财政投入650多万元,其中靳水核心区奖补资金直接用于村(组)负责实施的具体项目,其余14个村(社区)则根据今年田间水利建设的投入和完成情况进行奖励,不再另行安排其他田间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
靳水坝排灌工程涉及靳水、金华两个村13个村民小组,其中靳水村10个组,金华村3个组,工程全长3800多米,属于靳水村、金华村的重要排灌工程,坝体平均宽度4米,深度3米。因年久失修,坝体受损严重,淤泥堆积,稍降大雨,整座坝就迅速涨水,导致两边部分农田长期被淹,不能正常发挥排灌作用。
去年,该工程纳入靳水核心项目区重要提质改造工程,两个村沿线各组的村民无条件提供水田堆积淤泥,并动用大型机械设备作业,工程耗时16天,投入资金近15万元,一方面将坝体基本清空,沿线闸门全部更新,另一方面,沿坝堤两边形成了3米至4米宽的基公路,有助于将来农业生产机械的进出,也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方便了当地百姓。
村民纷纷出钱物出义务工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盘龙村在外经商的老板余新奇听说家乡正在大搞水利建设,一下子捐款10万元支援村上的水利建设。天石村罗宏伟、蒋新武两个开矿的老板将各自的挖掘机,无偿为村民服务。蒋新武看到修水利缺少水泥,立马运来4吨多水泥。
垅枫村杨家组的组长唐志强放弃在长沙装修的工作,回到了家乡。不约而同,邻组鹅塘组组长李正武也放弃自己湘西的生意回来了。他们带领村民,携手修新塘水库。“新塘水库还是1953年修的,这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地修。”唐志强说,去年旱灾,村民吃尽了有钱也买不到水的苦头,看到组上修水利,大家都纷纷出义务工。新塘水库扩容提质后,可以保证当地近300亩农田的灌溉。
尽管戴着假肢,天石村谭家塘组组长蒋德云不是走在发动群众修水利的路上,就是在担沙子、搬水泥,他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当地村民,在他的带领下,该组已经对3口山塘进行了清淤。罗银松是一位退休工人,自告奋勇担任组长,帮助组里修塘;村民蒋长明尽管在外打工有200元一天,但是他依旧选择回家修水利。“像这样的例子,在道林镇还有很多很多。”潘志国感动地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道林镇政府和各村组投入水利建设工程资金1496万元,投入机械台班4896个,出工4万多人次,其中村民出义务工2万来人次。山塘清淤306处1530亩;新建山塘11处45亩;沟渠清淤127公里;河道清淤92公里;完成田间工程33304亩;改造河坝31处。
编辑 麦穗 责任编辑 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