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赣南古村落:是被淘汰,还是被重新拾起?

2013-07-31 11:30:40  来源:《 农民日报 》  作者:何烨

城乡统筹网讯:行走中国,不乏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湖光山水,宁静的小街,安静倚墙而坐的老人,一阵风儿过,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阶前点点都滴在游人的心头。走过中国的乡村,你会发现,它们各有各的美,美在自然风景,美在人工雕琢,也有本来就很美的中国古村。

凝结了宗族记忆的中国古村

夏日微雨,在江西赣州市赣县白鹭村的石板路上踟蹰,别有一番风情。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客家人在此建村,距今约有九百年的历史。据说,一个叫钟兴的人,赶路至此,夜梦白鹭,飞此栖息,遂以白鹭为名,在此安家。好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配得上这样美好的名字。白鹭村大部分为明、清客家古建筑,多保存完整。集中连片建有69座大小祠堂,为客家建筑理念结合徽派建筑艺术风格,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流连其中,仿佛徜徉在中国古代乡村世界。

在赣南,类似白鹭村古村落和古建筑还有很多。比如,龙南有370多座围屋,一个大一点的围屋就是一个村落。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的存在,记录下了古代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集家、祠、堡于一体,青砖或花岗为墙,易守难攻、坚固异常。

2003年,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评选并公布了中国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名单上已经有全国各地170个村赫然在列。这些村多以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集中,并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亦如城镇是中国的市民社会成长的缩影,而村落则是农业文明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它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聚落,它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少量的物质交换和大多数朴素的人情往来。

在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城乡统筹方兴未艾的今天,大多数中国的农村已经被现代化设施武装齐全:道路硬化的马路,机动车与人群交错,那一幢幢多层小楼足以让城里人羡慕。只有那些古村仿佛是凝固的时间与空间,置身其中有一种对时空的困惑感,即便如此,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牧歌离这个古老而崭新的国家还是越来越远。

古村逐渐成了空村

大部分的古村已经没有居住功能了。一位住建部门的官员告诉记者:农村空心化不仅存在普通的农村,在这些古村同样严重。大部分村民迁出居住,年轻人外出打工,少数老年人留下来。

这是很多古村都面临的问题:守着古老的建筑也不能当饭吃,村民们大多在旧村旁边,经过政府统一规划的区域盖房,留在古村里居住的老年人,也只是因为习惯了这种古老的生活,这些老屋大多采光通风不好,排水卫生设施也极为简陋。

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说,古村传递的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文明和生活在这个文明中的生活方式,和楼堂庙宇、宫殿广厦不同,没有人的声音、没有人的活动,少了人情味,古村就不再是那个许多中国人怀有宗族骄傲的原乡。

古村保护目前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困境:空心化是一方面,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私人产权不明是另一方面,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的滞后使得保护工作缺少统一标准,而最大的困难也许还是钱。

保护与开发也是两难

目前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的古村受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保护,它们可以享有国家和地方配套资金,进行修旧如旧,此外列入各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则寻求国家文物保护法的庇护,即便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用以修缮古村和古建筑也不现实,尤其是它们的存在对GDP的提高也没有太大效果。

目前对古村最好、最见效果的保护就是合理性开发。而且这种方式也是比较受当地老百姓欢迎的。这位住建部门的官员告诉我们。浙江乌镇、江苏同里、安徽宏村能够名噪一时,都是因为旅游业的开发而进入国人的视野中的。江西婺源江湾,曾经是一个古朴宁静的徽派文化古村落,上世纪90年代以中国最美的乡村为旗号,打造了中国生态文化旅游第一村,2011年婺源全年旅游共接待游客616.8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67亿元,综合收入28.96亿元,旅游业的蒸蒸日上,让当地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江西赣县的白鹭村,村民已经完成了搬迁,他们将旧村旁的新居居住,而白鹭村的古建筑群也迎来了崭新的容颜,这里将成为游客们集中领略明清古建筑群的一座活的博物馆。

将旅游业引入古村保护确实是一条多赢之路,历经千年走到今天,古村逃出了坍塌或被拆的命运,古村里的人受益于新的产业,跟上了现代化的步伐,而地方政府实现了文物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美丽的古村终究得到了人们的欣赏。

但这是古村唯一的存活之路吗?江苏铜山的倪园古村,这里曾是孔子驻足,感叹逝者如斯夫之处,在倪园村有一处形奇特的石蓬沟。南岸是水流冲刷过的层层岩石,北侧是千百年来倪园村百姓在精耕细作中垒砌的护土石墙,自然景观与人工雕琢相看两不厌已千年。村干部告诉我们,倪园古村的层层岩石经风吹雨淋,已风化脆弱,等开始接待游客后,走的人多了,这层层叠叠的千年景观很快就会消失了。

我们看到的是古村的过去和现在,谁人能知它们的将来会怎样?在经历了繁华与落寞,又将迎来鼎沸人声后,古村将走向何方?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