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5万亩连方成片的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近日,笔者在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九户镇就见到了这样一派“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规模宏大景象,据当地项目区农民介绍,尽管春季受到低温天气影响,今年小麦单产仍达到了每亩497公斤,比非项目区每亩多收近50公斤。
邹平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原则,近几年来在九户镇连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计投资6900万元,把该镇5万亩中低产田全部建成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化农田,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00万公斤,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510万元。该项目区因规模大、标准高、效益好,成为全市农业示范的看点、生态农业的景点、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邹平县也因此成为山东省首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县。
该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九户镇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抓好了“硬件”,即水利、农业、林业等措施的综合实施,进行了沟渠衬砌、砂石路铺设、U-PVC管道埋设、林网绿化等项目,农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农田灌溉的供需矛盾,减少了农民的水利纠纷和地界纠纷。据统计,项目区农民现在浇一遍地每亩浇地费用由原来的20元减少到了11元,同时还节省了劳动力工钱16元。农作物轮灌期由开发前的15天,缩短到了8天,年节约水量1300万立方米。
在建好“硬件”的基础上,九户镇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配好了“软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该项目区已推广节水灌溉、良种良法配套、秸秆还田、有机农作物种植等先进技术16项,推广小麦、玉米、棉花等新品种9个。同时,项目区每年还拿出20万元投入科技培训工作,三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做到了村村有技术员,家家有技术能手,使广大农民树立了科学生产观念,为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