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重庆渝中社区:就业故事多

2013-07-15 12:08:58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农民工收集用工信息

蜀绣展示

招聘会现场

技能竞赛

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

便民商摊

城乡统筹网讯:渝中区长期执掌我市经济发展牛耳,这里的社区创业、就业情况怎样?我们日前在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和大坪街道天灯堡社区采访,了解到让人振奋的创业环境和就业数据。

无论是从看门护院的残疾大姐到年产值6000多万元的餐饮老板,还是从艰辛打拼的卤菜店夫妻到传承民族技艺的蜀绣大师,他们脸上时常都挂着笑容。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没有刻意的痕迹,明显源于他们内心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则源于他们在社区创业、就业的过程中体现了自我的价值,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残疾人当上护楼员

邻里见面相互寒暄,即或是不太熟悉的面孔,大家也会微笑点头。在大溪沟街道双钢路社区洋溢着一种邻里和睦的融洽气氛。仿佛穿越到了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年代,而这在当今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里,已是难能可贵。

这都要归功于为我们社区守楼护院的35名残疾人。双钢路社区党工委书记杜贤利介绍,为解决社区残疾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居委会积极与辖区内企业接洽,这些守楼护院的岗位就是经过多番努力后,在辖区企业的帮助下设立的。失业在家多年的35名残疾人终于上岗了。

王桂玉就是其中之一。工作不累,从下午1点到7,坐在收发室,也不需要到处走,非常适合我们残疾人。王桂玉对这份工作非常珍惜。

为什么会选择行动不太方便的残疾人来负责保卫工作?这难免会引人质疑。这是我们有意安排的,社区在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的问题上可谓用心良苦。杜贤利给出了充分的理由。一方面,残疾人大多是社区的老住户,最短的也在社区生活了十几年,对辖区环境、人员结构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发现,有了他们,社区安全工作真正实现了群防群治。另一方面,残疾人往往在心理上比较抑郁,不善于与人沟通,而守楼护院的工作恰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人交流的平台,不时与进出居民聊天,能让他们在工作的同时获得快乐,充分体现了社区对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

这两点在王桂玉身上也得到了证实:“你们别看我行动不方便,社区的每一个住户我可都

认识。显然她对完成这份工作充满了信心。以前成天待在家都快关出毛病了,现在有了这份保安工作,多了一份收入,还可以为社区服务,感觉自己有价值了,心情也愉快多了。王桂玉脸上挂满了笑容。

双钢路社区为进一步帮扶残疾失业人员,在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的同时,依然为他们保留了每月的低保。一位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月加起来有1000多元,虽然不算宽裕,但维持基本生活开支不成问题。目前,35人中,还没有一位对工作不满意的。

同时,双钢路社区对促进辖内的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同样不遗余力,一旦有新政策、新岗位,社区工作人员都会第一时间通知到待业人员家中,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在社区的帮助下,已有200多名下岗、务工人员获得了稳定工作,社区就业率高达97.3%

绣花艺术

扬名海外

除了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外,双钢路社区通过宣讲创业政策、提供商业信息、帮助推荐产品等方式,大力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摸索出了以社区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模式。我市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淑兰开办的蜀绣坊就是双钢路社区创业带就业的成功代表。

1996年从重庆挑花刺绣厂下岗的李淑兰,凭借一套蜀绣绝活,在社区的支持下,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创业之初,没有商业经验的她,经营并不顺利。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情况后,主动帮助她推广蜀绣产品,通过开展作品展示等活动,让社区更多群众了解和喜欢蜀绣。

为帮助李淑兰销售蜀绣作品,我们抓住每一次向客人推荐的机会。杜贤利回忆说,“几年前,曾经有一个台湾考察团到渝中区来参观,我们首先就将蜀绣推荐了出去。因为社区的成功推荐加上精湛的技艺,李淑兰的蜀绣作品获得客人的青睐,当场就下了定单,直到现在还时常发来信件,定购蜀绣。

在社区的帮助下,蜀绣坊渐渐走上了正轨。2004,李淑兰办起了蜀绣培训班,专门培训休闲在家的街坊邻居。目前,已有300多名学员通过培训,掌握了蜀绣技法,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的甚至将蜀绣店开到了美国、日本。李淑兰得意地说:“我们的蜀绣可是出口产品哟。蜀绣的远销,不仅为李淑兰和她的学员们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据了解,目前,绣坊学员在美国开办的蜀绣店时常出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需要请李淑兰帮忙代工。为此,李淑兰通过社区介绍,吸纳并培养了10多名社区下岗、失业人员从事蜀绣制作,为他们提供了灵活的就业渠道。

社区帮我创业,我也要帮社区居民就业。朴实的话语,表露出了李淑兰对社区的感激之情。而在双钢路社区,这样的故事不在少数。现在,社区有10余个商业门点和五小,居民们通过开面馆、洗衣店、副食店、理发店等在实现了自己创业的同时,带动了社区居民的就业。数据显示,仅这10余家小店,就为社区提供了近20个就业岗位。

便民摊

摆出新未来

天蓝色的顶棚整齐划一,白瓷砖铺设的货架干净明亮,18个商铺依势而建。这是大坪街道天灯堡社区为方便辖内居民生活,在背街断头路打造的便民商摊。而这也正好为社区的失业群体提供了一个就业平台。

目前,18个摊位的租借对像均为社区困难户,考虑到这部分困难群众在创业初期资金比较紧张,社区对所有摊位均暂不收取任何费用。天灯堡社区党工委书记徐虹介绍,“帮助失业群体就业,就是做加法减法。社区应当努力增加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尽量减少创业障碍和失业人员。比如增加的18个摊位,就可以减少18名失业人员。这一加一减的工作方法,使得天灯堡社区的就业形势多年来一直领跑全市。

困难户刘光洪小两口的卤菜店就在便民商摊的第二个摊位上。因为周边住有1.2万居民,小店的生意相当红火,每天的营业额接近1000元。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小两口以前一直没有固定工作,更谈不上有稳定的收入。这次社区便民商摊的设立,就是为了帮助他们这种就业困难户。

去年底,社区将开设便民商摊的消息进行了公示,但小两口因为没有从商经验而不知道如何下手。社区又组织他们进行经营知识、厨艺技能的培训。今年3,小两口终于在社区的搀扶下走上了创业之路。

短短几分钟内,刘光洪的小店便有3位客人光顾。刘光洪一边麻利地切着卤菜,一边高兴得合不拢嘴。从他熟练的刀法,很难看出他是卤菜行业的新丁。社区针对性的培训显然为他的经营奠定了基础。

卤菜不过夜,保证新鲜,价格也是周边比起来最低的。我们可是良心企业哟。说到这里,小两口都笑了,他们似乎感觉到,对于这不到3平方米的摊铺来说,冠以企业之名,有点不太合适。但摊位虽小,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合法正规的经营平台,帮助他们重新找准了自己的社会定位,树立起了正确的就业观。生活看到了希望,未来也有了奔头。

天灯堡社区为便民商摊设置了进退机制,当创业者的经营规模达到能够完全自主经营以后,社区将帮助其申请小额贷款,引导其进入更大的市场发展。而腾出的商摊将租借给更有需要的困难群众进行创业。社区创业遵从良性循环、渐进发展的思路清晰可见。

小老板

创出大产业

除了刘光洪这样的小老板,从天灯堡社区走出来的也有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的大老板。师体松就是在天灯堡社区帮助下,成功创业并带动社区60余人就业的创业明星

2008年创业之初的师体松与现在的刘光洪有着相似的发展轨迹,两人都是在社区的扶持下,由小做大。经过5年的努力打拼,师体松的餐饮企业已经发展了4家分店,拥有近200名员工。时至今日,天灯堡社区依然为他提供着政策咨询,申请贷款等服务。

师体松介绍,自己的第5家分店已经在筹备之中,并且将和前4家分店一样,在员工招聘上,首先考虑天灯堡社区的失业人员。为什么企业用人,会首选天灯堡社区?师体松坦言:“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发展一直得益于社区的帮助,自己成功以后,希望能够回报社区。而更重要的则是天灯堡社区对

创业、就业人员的信息管理非常系统,通过社区查询,可以方便地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

社区为了掌握最新、最全的创业、就业资料,派出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摸底和走访工作,收集辖区待业人员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他们的择业愿望、技能水平、就业去向、家庭情况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汇总,社区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创业、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在天灯堡社区党工委书记徐虹看来,培育像师体松这样的创业明星”,是对社区的就业工作做乘法除法。一个师体松可以创造数十个就业岗位,如果多几个这样的创业者,为社区失业人员提供的工作机会就会成倍增加,让他们不再为找工作犯难。失业人员有了工作,经济上得到保障,社区的不稳定因素便能得到有效排除。

本版文/罗鸣 王彩艳 图/渝中区委宣传部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