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萨英铁热克村文艺演出队在表演麦西来甫舞蹈。本报记者冯建伟摄 |
城乡统筹网讯:整洁的村路绿树成荫,宽敞明亮的村舍抗震又安居,蓝天白云下是一座座温室大棚,棚内瓜秧翠绿,果实飘香……6月中旬,记者行走在新疆博州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呼萨英铁热克村,一股现代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呼萨英铁热克村是典型的农业村,科学种田早已是村民的新时尚。2012年,全村7000余亩棉地全部实现高标准节水灌溉,不但有效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还比普通棉田增产20%左右,亩均增收600元。村里先后成立了水利协会、棉花协会、农机协会,村民做到家家入会当会员。
“雨天泥巴路,垃圾堆成山,牲畜粪便随处见。”村民自编的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十年前呼萨英铁热克村的村容村貌,与今天道路硬化,保洁员管护形成强烈反差。村民阿里木·铁力瓦尔达夸赞说,村里家家有沼气池,牛羊粪便都是生产沼气的宝贝。现在做饭、洗澡、点灯用沼气,每年能节约300多块钱。
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优美环境,还需要产业支撑。村党支部书记董希林带领我们参观了村里以出让集体土地形式招商引资建成的天顺祥轧花厂。村里棉花协会与轧花厂签订售棉合同,每到新棉交售季节对入会会员采取优棉优价的政策,形成了互利共赢、多方受益的良性循环。现在,村里有近300人在轧花厂里打工。尝到发展产业的甜头后,2009年,呼萨英铁热克村充分开发村集体机动土地,通过招商引资建成169座高标准果蔬大棚,并反租倒包给村里种菜能手。
走进村民刘学岗家的院子,一辆崭新的市价20多万元的轿车格外惹眼。新居近40平方米的客厅里家电、沙发一应俱全。如今,全村369户,修建抗震房300多户,家家户户还用上了清冽的自来水。在村里,像刘学岗这样有家庭轿车的农户有40多户。
2012年,呼萨英铁热克村人均收入达到10870元。村民们口袋鼓起来了,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了。每到活动日夜幕降临,村文艺宣传队的锣鼓一响,村里的群众一个个都带着板凳前来参与。唱歌、跳舞、扭秧歌……文艺宣传队60多个农民演员个个多才多艺,都是大伙儿眼中的“演艺明星”。
“全国美德在农家活动示范点”、“全国敬老爱老示范村”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印证了呼萨英铁热克村的美。“我们要把呼萨英铁热克村建成一个令城市人羡慕的新农村。”董希林的一席话,描绘出了呼萨英铁热克村长远的“发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