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冯建伟通讯员索善武
城乡统筹网讯:比西巴格,维吾尔语意为“天堂果园”。近日,记者带着对“天堂果园”的无限向往,走进南疆库车县比西巴格乡哈尼喀村。
时值夏至,记者驱车前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库车县比西巴格乡哈尼喀村,车内空调吹散了一路的炎热和烦躁。车停后,打开车门,一座别致的小城镇呈现在眼前,这里有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嘈杂。
车停靠在一条宽阔的柏油路边,整齐的路灯,花圃里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中间竖立着哈尼喀村文化活动中心的雕塑。活动中心里塑胶篮球场、健身活动器材、文化活动室、科技培训室、图书阅览室一应俱全,一群孩子在嬉戏玩耍。村党支部书记土地·克然木说:“现在是农忙季节,文化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里人不多,要是晚上,这儿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走出文化活动中心,一条
“这就是宁波为我们援建的葡萄长廊,长廊两边,葡萄架下,就是村民的抗震安居房。”土地·克然木笑呵呵地说。慢步在葡萄长廊里,阳光透过绿荫斑驳地洒落在地上,一串串葡萄被阳光照耀得晶莹剔透,长廊两侧开满鲜花,这惬意的环境一下子把记者带入了“天堂果园”,令人心旷神怡。
记者走进土地·克然木颇具维吾尔民居风格的新家。他家的小院里鲜花盛开,橘色墙壁、雕花房檐、长长的走廊,家居摆设温馨又现代,卧室里铺着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毯。土地·克然木介绍说:“我家的房子是2009年新建的。2010年,宁波对哈尼喀村进行整体援建,并对相对较集中的129户进行了高标准新建或改扩建。按照安居富民房补贴政策,宁波对每户都给予了补贴。”
土地·克然木告诉记者,不仅要让农牧民住进漂亮的房子,更要让他们有持续稳定的收入,过上有尊严的富足生活,这才是各级政府帮扶的最终目的。如今,在哈尼喀村,不少村民已经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
村民托乎提·克然木原来是村里的困难户,如今成了有名的养殖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养殖区的暖棚里忙着给羊羔喂草。棚顶飞舞着几十只鸽子,鸡圈里几只刚下过蛋的母鸡咯咯哒地叫个不停。克然木兴奋地告诉记者:“前年,宁波援建单位送给我4只羊,帮助我发展养殖业。今年家里新增了6只小羊羔,现在家里一共有20只羊,可够我们一家人忙活的呢。”据了解,宁波援疆指挥部大力实施农牧民致富项目,以资金补助方式促进农牧民扩大养殖规模,增强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派出农技专家来到哈尼喀村,指导改良特色果树种植,开展农业科技专题培训,进行宁海土鸡、黄花梨、草莓等优质新品种在当地的试种试养工作。仅养殖一项每户村民就每年增收300多元。
土地·克然木告诉记者:“中央的援疆建设使我们这里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善,这些年依靠特色林果种植,村民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如今,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