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盼我有所应
临夏路街道“七树一林”托起“民生党建”
城乡统筹网讯:高楼鳞次栉比,老院比比皆是,流动人口众多……沿着雷坛河向东,东至兰州商业明珠——张掖路步行街中段,南至绣河沿,北临黄河,享中山桥之荣耀,坐拥兰州市商贸中心——西关十字,在辖区总面积1.0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人潮熙攘,这里就是兰州最典型老城区街道——临夏路街道。
这个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而命名的街道,旧时是兰州西关的一条主要街道,是通往城西城东的交通要塞。自清代以来,先后更名为西关街、西关正街、定西路,建国后改名为解放路,1958年改名为临夏路,临夏路街道办事处由此而得名。
民生与党建,两者看似不同领域,不在同一范畴。面对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转型期诉求多元、矛盾多发的实际,城关区临夏路街道作为兰州市中心城区“特色”鲜明的老城区街道,用“创新”服务来撬动老城区发展的顽石,探索富有特色的民生党建,把居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党建工作中充分考虑民生元素,做到“民情有人记”、“民怨有人管”、“民忧有人帮”,把“群众想什么、党员干什么”贯穿于党建工作全过程。
街道根据下辖七个社区不同的人员构成特点,以及工商业的分布概况,在悉心培育团结树、惠民树、育人树、文明树、信息树、平安树、学习树的基础上,形成郁郁葱葱的和谐林,实现“居民有呼声、党员有所应、党组织有作为”的良性互动。
记者唐华伟
“团结树”——多民族团结探究和谐样本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和散居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增加,民族分布和交往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民族工作如何进入街道、社区?怎样建立最前沿的工作平台?这些问题成为了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而临夏路街道,对这些问题做了较好的探索。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共有汉、回、维吾尔、壮、满、蒙古、撒拉、东乡、藏、裕固、瑶族、朝鲜族等十四个民族。作为兰州市多民族经济、生活、文化的集中地,在这样一个街道,民族工作显然不能缺位。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作为临夏路街道的桥门社区,主要承担着“团结树”的栽培。“团结树”象征各民族团结根深叶茂,万古长青。
“做社区的民族工作,最主要的经验是感情投入一定要到位,很多琐碎的小事,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打动、感染他们。”临夏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嘉晨介绍,为打造民族特色社区,街道、社区通过实施“五大关心工程”,开展“枝干相连和谐行”、“枝繁叶茂繁荣行”、“绿叶无声感恩行”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发展、教育卫生、民生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加深社区居民间的互帮互助和携手并进的民族情,让“团结树”根深、枝繁、叶茂、常青。
家住桥门社区的
“帮助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