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李德发告诉记者,大畈全村500来户,有300多户从事砚台产业。“砚台加工最主要的是‘随体赋形’,巧妙构思,精心设计。”李德发一边介绍,一边将记者带进“钦石轩”,店铺主人汪华钦是一位砚台设计大师。与其他店铺不同,这里没有火热的加工场景,却多了一份难得的静谧。在李德发的介绍下,汪华钦热情地领着记者进入后堂参观。只见一块块原石整齐地摆放在天井一隅,另一边是一方方已经加工好的砚台。汪华钦介绍说,歙砚是中国名砚,大畈所产砚石又叫龙尾砚,是歙砚的代表,主要有眉子、金星、罗纹、鱼子、玉带等石品。说着,他顺手拿出一方砚台向记者介绍:“你看这块,底面是黑色,上半部分却有点点金星,象征‘黎明之前’。我在左下方缀一农夫驭牛图,再将墨池设计成一方井田,象征‘辛勤耕耘’。这方砚台就叫‘天道酬勤’砚。”原来,一方小小的砚台竟集雕刻、书法、绘画、辞赋、品赏于一身,颇具历史、文学、哲学价值。
随着砚台产业的飞速发展,砚盒设计、油漆加工、镇纸生产等配套行业也随之兴起。如今,大畈村2300人80%从事砚台及相关行业的生产加工,全国80%的歙砚和60%以上的镇纸均出自这里,全村开采、选材、切割、雕刻、打磨、包装、销售的砚台产业链已形成较大规模。大畈从传统的农业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砚台村,“砚田”里种出的是“金穗”,年总产值超过亿元,农民人均收入3万元。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