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成片开发,激活区域整体发展活力
城乡统筹网讯:明媚的阳光照在农民新村———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五星村扶贫纳凉点,几位村民正在打理周边的环境。天气渐热,这里的乡村旅游逐渐升温,每到周末,来这里玩耍的城里人络绎不绝。
五星村是全区扶贫开发整村脱贫村,是白土片区扶贫村之一,2012年,一举摘掉了“贫困帽”。目前,该村靠近公路沿线的村民正从事乡村旅游业,通过这一产业实现致富。
“在全区扶贫开发中,已有6个像五星村这样的市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称。
记者日前了解到,目前,在白土片区整村脱贫开发中,普子、白土、恒合等几个乡镇,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已启动了山羊、梅花鹿、牡丹等特色产业发展。围绕这些产业,配套进行的公路、水利、农民新村改善,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规划和建设。
片区开发成最有效扶贫开发方式之一
在一个区域内,利用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后进行成片开发,是重庆市在秦巴山区扶贫开发中推广的一项扶贫战略。万州是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区域之一。
近年来,万州成功探索了“成片开发”路子。悦君山片区是全区第二大连片贫困区域,片区覆盖孙家、分水、余家、后山等镇乡的20个村和1个社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片区扶贫开发。
目前,产业布局基本形成,猕猴桃、李子、茶叶、烟叶四大主导产业已初见成效,建成了标准化猕猴桃园4000亩,李子专业合作社种植晚熟清脆李1.6万亩。已发展高山生态茶园3000亩。布局烟叶基地6000亩,产烟1.6万担,收入1750万元。布局蔬菜基地5000亩,产量达4000吨,歇凤泡菜深加工2000吨。规模化养殖、扶贫旅游两个配套产业已起步,建成年出栏1000头的生猪标准化养殖场,正抓紧筹建年出栏500头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发展“猪—沼—果”循环生态农业。休闲农庄、现代农业园区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渐渐起步。
兰草村是孙家镇的一个粮猪型二元结构的贫困村。该村被纳入万州区悦君山扶贫开发片区,在区里的统筹下,实施了集中连片开发。该村把60%以上的耕地统一流转,集中发展茶叶和烤烟产业,通过大户带动的方式,共发展茶叶3000亩,烤烟1000亩。3年时间里,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6000多元。
产业建到哪里,基础设施就跟到哪里。兰草村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围绕产业布局,加快进行配套建设。
与兰草村比邻的天堡村,种茶的历史悠久。在片区产业发展统一规划下,该村引入龙头企业,启动了近400亩的茶园开发,并带动贫困农民种植茶叶。如今,村里20亩以上的茶叶种植大户已有近20户。
“片区开发可有效地利用气候、土壤、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效益产业,用产业发展带动片区整体脱贫。”万州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称,实施成片开发,既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又能让片区内的脱贫村带动贫困村,激活区域整体发展活力。
产业引领,倒逼片区内基础设施改善
如果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贫困地区的“输血”功能,那么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业则是增加贫困村的“造血”功能。
扶贫开发走出以前老路,实现了向新路子的转换。以优势产业为引领,倒逼为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响水镇高石片区的扶贫开发,就是一起成功例子。
响水镇利用高石片区适宜种植猕猴桃的资源优势,在高石、青林、宝莲等5个连片的贫困村,通过引进业主和返乡农民工投资1.8亿元,布局起猕猴桃8000余亩。仅高石村返乡创业的农民张怡学兴办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在高石、宝莲等村建起了3000亩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
“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了,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要迅速跟上。”高石村支部有关负责人说,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后,村里总共投入了725万元资金,其中扶贫资金300万元,业主和群众自筹425万元,仅2012年,就硬化村级公路5公里,人行便道修建15公里,修建水池和山坪塘20口。
“过去改变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是被动的,现在成片开发中通过产业的引领,配套基础设施,是从被动变为了主动。”万州区响水镇政府一位领导告诉记者,“而这种倒逼出的基础设施,反过来促进产业良性发展,更能发挥好基础设施的效益。”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