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整洁的吴家场镇。记者 周雨 胡笛摄
打开荣昌地图,地处该县西北角的吴家镇,算是全县最偏远的镇之一:这里距荣昌县城40多公里,与到四川省内江市区的距离相当。然而,记者日前到该镇采访时看到,这里却别有一番繁华景象: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林立的门市生意兴隆,不时可见一二十层的高楼,宛若一座小县城。
“我们在周边几个镇中可算名副其实的中心镇了!”副镇长周光辉告诉记者,吴家镇为四市县交界之地,周边分布有四川内江市、南充市和我市大足县、荣昌县的8个镇。过去,吴家与周边镇没什么区别,都是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小镇。
数据表明:2008年底,吴家场镇常住人口还只有5800多人,但到2012年底已达2.1万人,短短4年增加了2.6倍。
吴家为何有如此变迁?
将小阀门做成大产业
“关键在于产业!”镇党委书记彭文树认为,该镇阀门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推进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核心动力。
其实,该镇阀门产业原本只是一个小产业。上世纪80年代末,该镇惟一的集体企业——蜀中阀门厂破产后,一些下岗工人通过采购该厂车床,发展起了一批阀门加工作坊,但规模大多很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10年前,吴家镇政府划出200亩土地,建立了阀门特色产业园区,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相关企业,推动该镇阀门产业逐渐走向集群化发展之路。去年,该镇阀门企业已达21家,年产低压阀门2亿多个,实现总产值30多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低压阀门生产基地。
阀门产业的发展,为该镇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仅该镇21家阀门厂就有7000多名工人。
引进民资“经营城镇”
随着产业工人的急剧增多,吴家镇住房紧张、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2008年起,该镇借鉴一些大中城市“经营城市”的做法,启动“经营城镇”方案,引进民营企业参与房地产开发。仅2009至2011年,吴家场镇就新建了近30万平方米商住房,解决了1万多人的住房问题。
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多,推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该镇已拥有2个农贸市场、1300多个商业门店、近100家餐馆、8家旅馆、2家货运公司,成为周边乡镇的商业中心。而三产业的发展,又为该镇提供了数以千计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加速了该镇城镇化进程。
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给该镇带来了不少的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建设配套费。该镇用这些资金实施了城镇道路“白改黑”、装路灯、种行道树、修市政公园、建变电站、铺天然气管网等一系列工程,场镇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城镇管理,也由此获得资金保证。2009年以来,该镇先后购买了2辆垃圾清运自卸车、35个自卸式垃圾箱体、100多个果皮箱,并添置市政管理车、洒水车、清扫车。镇里专职市政管理队员由过去的2人增至现在的10人,清洁环卫工也由8人增加到32人,场镇实现全天保洁。
六成新居民来自周边乡镇
周光辉说,吴家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的大幅提高,不仅吸引了本镇农民到场镇就业、居住,也吸引了周边乡镇的大量居民来此就业、居住。
数据表明,过去几年,该镇销售的商住房,六成都由镇外居民所购买。也就是说,吴家近年新增的城镇居民,大半都来自周边乡镇。
前不久,吴家阀门特色产业园区被纳入荣昌工业园区拓展区。彭文树表示,他们将借机进一步壮大工业产业,并投资改造大小清流河堤,建成优美的滨河景观带,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提升城镇品质,使之成为荣昌西北角经济最繁荣、人口最集中、环境最优美的中心镇。
采访札记
城镇发展了 乡村也“沾光”
记者 周雨 胡笛
记者看到,吴家镇不光城镇繁荣,乡村发展也充满了活力,全镇7个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公路,场镇附近的双流村还发展起了1万亩蔬菜基地,规模位居全县第一。
城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当地农民获得了就近务工的机会,不少村民搬到了场镇,收入水平和居住条件均得以改善。
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使当地政府获得了更多的资金用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近年来,该镇每年都将土地出让金、城市配套费收入的三成用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先后实施了40多公里乡村公路改扩建工程,新修人行生产便道39公里,基本完成了镇域交通网络及乡村便道建设。
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多,对农产品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促进了该镇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该镇蔬菜产量与商品肉猪出栏量分别达到7万吨、11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超过全县平均水平。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