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部新区民心佳园公租房小区,王婆婆在公交车站维持秩序。 记者 崔力 摄
“也许你不信,但民心佳园的确是我见过最爱排队上车的区域了。”近日,这样一条帖子在一知名网站上引起了热议。这位名叫“渝”的网友描述了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排队上车的文明现象:“每天,不管天晴下雨,随时随地乘车都是自觉的排队,随便排好长,都没有插队的现象,也不挤。”
“渝”在帖子里没有提到,民心佳园社区之所以能形成自觉排队热潮,全赖一位75岁老太太的志愿坚守。
7旬老人坚持:
我不乘车,我来维持秩序
这位75岁老太太名叫王开云,2011年4月入住民心佳园公租房社区。
“刚搬进来时,年轻人早上上班都是要‘疯抢’才能坐上公交车。小区门口经常因为大家互不相让,出现斗嘴、打架的情况。”王开云见到,小区里许多老人抢不过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很多时候就只有站在旁边等,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不乘车,我来维持秩序。”正巧,王婆婆知道825公交车司机也住在民心佳园,她主动找到司机提出,今后由她来维持上车秩序。
“隔天早上,我6点就去车站候车,来一个人我就让他排队去。”王婆婆说,刚开始时,还是有人不听她劝,骂她多管闲事,硬要往车上挤。但她坚持试行了两三天后,情况就改观了很多。“大家也听我这个老太婆说的话了。”
这一小小的上车秩序,王婆婆一维持起来就坚持了半年,这期间,许多热心人也志愿加入到王婆婆的队伍中来,协助她每天清晨在上班高峰期维护乘车秩序。半年后,民心佳园的有序排队候车成了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王婆婆也光荣“下岗”。此后她又干上了照顾老人、打扫清洁等其他志愿活动。
在北部新区,像王开云这样的志愿者有2万余名,涵盖农转非社区、公租房社区、商品房社区。
记者了解到,北部新区作为重庆一个发展迅速的地区,成立之初很多居民都是由农民转为城市户口的农转非居民,志愿者服务队伍单一且不多。而今,随着开发建设不断推进,志愿者服务队伍也随之壮大拓展,形成了集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医疗卫生保障、文体教育、孤老帮扶等多元化志愿者服务队伍,服务内容百余项。
现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根植在北部新区各个社区,“助人自助”的“回馈”式志愿服务体系,正吸引着更多居民自觉参与到社区志愿者行列中来。
洋志愿者的周末英语课:
能帮到孩子,我很快乐
近日的一个周末,在北部新区民心佳园小学里,洋志愿者约翰一次次地俯身在不足一米高的课桌上,挨个和30多个同学说英文。
“grow up”他大声重复着,生怕声音小了,坐得远一点的同学听不见。
约翰是四川外国语学院的外教,同时也是北部新区请来的“外援”志愿者。“一些社区里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太好,大多数孩子周末也只是在家写作业或看电视,教他们学学英语,这很有意思。”
约翰的周末英语课,从最开始的30多个到如今的60多个学生,他把孩子们分成了两个班,“三年级以上一个班,我自己上课。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让我在川外的学生给他们上课。”看来,他还动员了自己的学生来北部新区做志愿者。
“本土+外援”的志愿者模式,为北部新区拓展志愿服务外延的创新举措。一方面,北部新区充分发展高档社区志愿者资源优势,形成了高档社区“反哺”转非社区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积极同重庆市各大高校建立志愿服务联系,引进大学生志愿者、高校教师志愿者,再联合社区志愿者一起,到辖区开展法制教育、艺术熏陶、厨艺培训、健康义诊、家庭理财、职业规划等志愿活动。
志愿者服务大家谈
北部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王菊梦: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玩微博,微言有大义。志愿服务亦如此。每个志愿者是不起眼的个体,看似微不足道,但是,他们传递的是正能量。当更多人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当更多人持以智慧之脑、清澈之心、幸福之情,并与人分享,守望相助,正面能量的振动就会向波纹一般荡漾开去,当其形成“共振”时,将是一种可观的力量。我们期待这种温暖的力量。
北部新区民心佳园社区志愿者王开云:
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做的事情也不多,但把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件小事汇集起来,那就能成大事。做好事,也如此。年轻的时候忙于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那是小爱。现在退休了,发挥点余热,为社区里的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也还是小爱。但如果每个人都分一点点小爱给我们社区这个大家庭,那不就成了大爱嘛。我会把志愿服务一直做下去,让这份爱也传递下去。
北部新区人和实验学校六年级四班小义工姜力萍:
我是一名小义工。在寒风刺骨的周末,我和同学们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卖报的收入、卖废品的钱,购买水果、罐头、营养品和御寒的衣物,去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我们帮爷爷奶奶们打扫房间、洗衣叠被,还表演节目。老爷爷笑了、老奶奶笑了、我们也笑了。
北部新区大竹林街道志愿者熊先永:
人生在世,匆匆几十载。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党员,虽不曾有丰功伟绩,却有一份奉献之心,我愿意一直为社区居民服务至身不直,力不济。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