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南岸街道办:以基层党建为纽带 探索社区精细化管理

2012-11-12 14:21:59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彭文华 陈文

南坪街道社区警务室民警上门向行动不便的老人送二代身份证。

南坪街道辖区居民送锦旗感谢街道为群众做好事实事。

南坪街道社区民警正在办公。

南岸区委书记刘宝亚调研南坪街道社区警务室。

群众在社区健身场所活动。

1030日上午,南岸区南坪东路社区干清洁工的罗志明得到通知去居委会领取流动人口居住证。

刚刚走出农村不久,罗志明对城里的“规矩”还十分陌生,流动人口居住证是社区工作人员几天前上门办的,怎么领他并不知道,想来想去找了个工友“壮胆”,一起去社区领证。

走到社区门口,罗志明看到居委会门口的墙壁上有一幅用6种颜色绘制成的社区地图,地图旁边有一个用6种颜色分单元标注的表格。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罗志明看得明白,这是一张社区“分片服务”图:地图上的一种颜色代表一个范围,服务于这个范围的社区工作人员就在颜色相同的表格中。

“办证时,工作人员告诉过我,应该到社区找警官取。看地图,负责我住那个区域的应该是朱警官,表格里正好有他的名字和电话。”根据地图和表格的提示,罗志明顺利地拿到了流动人口居住证。

引导罗志明拿证的地图和表格,便是南岸区在南坪街道东路社区率先创新推出的——“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管理”。

开展基层党建

创出社区管理新经验

社区管理被称为社会管理的“神经末梢”,不仅仅因为它数量庞大,而且异常敏感,党和国家出台的许多政策和措施,最终都将在社区内收获实效。

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南坪街道按照“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主题要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提高党员干部素质,有针对性地将“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管理”作为抓基层党建,促进社区管理向精细化迈进的重点。

这种模式中的“两委”是指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一室”即社区()群众工作室,“三平台”是指综治服务平台、党建服务平台、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平台,各社区()因地制宜,将各项管理服务划分为若干网格进行。

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在于:第一,通过建立“两委一室”,确立了以群众工作统揽社区()行政事务的原则;第二,通过搭建“三个平台” (社区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平台与社区综治服务平台共同承担政务类工作,包括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税务等公共管理与服务12107项及社区居民户籍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和重点人群服务管理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853;社区党建服务平台承担党群类工作,包括党员发展、流动党员服务管理等党员日常管理方面313),“党务、政务、社务”得以统筹推进;第三,以建制社会单位、封闭物业小区、散居楼栋为单元,合理划分网格,配备“五员”(警务人员、流动人口协管员、市容环境督导员、城市管理协管员、综治消防安全员),在散居楼栋推行自治物管,推动居民自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南坪街道东路社区,“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管理”开始推进后,社区工作人员陈迪就多了一份城市管理协管员的职责,这让他在8小时工作之外,多了一份进社区走走看看,改善城市环境的责任感。

“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面对的都是些琐碎小事,但更忙碌了。”陈迪的工作,不是在社区居委会,就是在楼栋巡逻,在居民家里服务。居民们也和社区工作人员熟悉起来,这家吵架了,那家闹纠纷了,楼上漏水、楼下扰民,甚至家长里短的,也都爱拉上社区工作人员摆谈。

今年7,陈迪发现阳光南滨小区外丧事扰民的投诉特别频繁。阳光南滨小区外有一块空地,附近一些居民来这里搭灵堂、办丧事,周围居民意见很大。陈迪也解决过几次投诉,但也只能制止噪音扰民。

“我于是把这件事反映给街道,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半个月后,阳光南滨小区外的空地安装上5台健身器材。陈迪顿时觉得,“在社区工作也很有成就感。”

目前,南岸区划分出318个服务管理网格,整合了1590名工作人员下沉至各网格。由于主体责任明确,社区()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社区综合环境大为改观,群防群治工作不断增强,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居民素质大幅提升,干群关系更为融洽,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社区居民满意度平均达到96%以上。

警力下沉社区

社区警务室让警民像一家人

115,临近中午,家住南滨印象小区的朱成玲准备顺路去趟南坪派出所东路社区警务室。

才出门,朱成玲就听邻居张阿姨说,她的二代身份证办好了,社区民警“小朱户籍”还亲自送上门来。

有这样的好事?民警还能上门服务?张阿姨口里的“小朱户籍”,是他们那一片的“专属”社区民警。社区门口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张彩色的地图,只要对照地图上的颜色找民警,就是你的“专属”社区民警了,以后有事都能找他办。

在南坪东路社区大门口,有一张由6种颜色绘制成的社区地图,只要对照地图的颜色,居民很容易就能在“网格”里找到自己“专属”的社区民警。张阿姨口中的“小朱户籍”,正是给罗志明办理流动人口居住证的“朱警官”,同时也是负责南滨印象片区的“专属”的社区民警。

5,南坪街道对社会管理工作模式进行了调整,在街道12个社区建立了新型警务室,将民警纳入网格化管理,警务室负责人兼任社区副主任。民警“沉”入了社区,居民办事也更方便了。流动人口谁管理,矛盾纠纷谁调解……每一位民警都包干分片。目前,在南坪街道,36名民警“下沉”到社区。而这样的新型警务室也正在南岸区146个村居逐步建立。

其实,不仅仅是南坪街道,整个南岸区都在借“两委一室三平台网格化管理”的推进,让警力下沉到社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区警务效率。

南岸区委书记刘宝亚表示,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和谐稳定,迫切需要加强新型警务室建设,各街镇要给予高度重视,让社区警务室切实承担起“排民忧、解民难”责任。

对此,南岸区制定计划,要在年底前建好社区警务室,按照每5000名常住人口配备1名民警标准把社区民警数量配备到位,做到合理放人、放权,最终放心,确保警务室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而且宣传要加强,通过南岸报、手机报扩大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宣传,让社区居民“有话找到说处,有事找到帮处”。

上个月,后堡44幢更换天然气管,2单元5-1的屋主却远在贵州。这可怎么办?“只要‘漆户籍’在场,我就放心!”屋主打电话点明要“漆户籍”在场开锁。直到现在,社区民警漆帮祥手里还保存着5-1房主换锁后的门钥匙。

“我是社区民警,又是社区副主任,只要是社区发生的事,我都负责管。”漆帮祥每天走在社区的房前屋后,老远就有居民冲他打招呼,哪怕是“告状”、“找麻烦”,只要居民信任,他就很满足。

“说得通俗一点,新型警务室的建立,就是让民警下沉到社区,包干分片。”南坪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智介绍。以南坪街道为例,12个社区警务室配备了民警36名、文员22名、协勤21,街道配备了专职流管员24名、综治安全员12名。在12个社区中,最多的南坪西路社区有5名民警,最少的黄桷渡社区有2名民警。负责警务室工作的民警同时还是社区副主任。

据了解,南坪街道新型社区警务室建立后,就相当于在社区设立了综治办和安监办。依托社区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警务室每一名人员都有自己的管理网格。民警的考核也有社区、街道和派出所“三重”考核。

办好民生实事

激发社会管理内生动力

南岸区还始终坚持“抓党建就是抓民生,强党建就是强民生”的工作理念,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民生建设为中心,改善社区工作方法,优化服务质量。

以南坪街道为例。该街道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民生九件实事”。如打造了5000余平方米的微型企业孵化基地,提供就业岗位500,为中小创业者们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和电脑、桌椅、电话等办公用品,使他们每年可节省办公室租赁费18000元、办公经费近30000余元。

又如建立了“心连心特别困难专项救助资金”,筹集资金百万元,两年来发放救助70多万元,救助了5000多名困难群众。

着力打造了以社区为中心覆盖辖区所有居民的一刻钟服务圈,居民有任何日常的需求,只需要拨打一个电话,15分钟以内就有人上门协调处理,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加强了对特殊人群的人性化关怀,在东路社区开设日间托老服务站,对“空巢”老人实施“全托”、“半托”式服务;在社区开设“启明星”残障儿童康复服务站,对辖区的残障儿童进行关怀照料和康复训练;对辖区青少年开设“四点半”学校,解决了家长后顾之忧。

这一条条民生举措,使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增强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肯定和拥护,也有效推动了辖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党旗在街道工作中增辉,使党徽在辖区群众心中闪光。

面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南岸区提出将进一步发挥居委会作用,充分发动广大群众,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培育、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实现政府公共管理与居民自治有机的联动衔接。南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结合实际,努力探索创新街道、社区社会管理新模式,将各社区行政事务集中到街道公共事务中心统一办理,实行社区居委会政务、居务分离;社区“两委”集中力量专攻本业,集中精力开展居民自治和居民服务。下一步南坪街道将着力建设“五中心三基地” (即街道公共事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养老托老中心,便民服务基地、社会组织与志愿者队伍培育基地、微企孵化基地),在社区建设居民自治议事会或理事会等议事机制,最大程度地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各社区切合实际开展特色、优质服务,让居民满意、称心,促进辖区的和谐稳定。

对街道而言,充分集中、整合、集约政务服务资源,为居民建立“五中心三基地”,以中心和基地为腹地覆盖,满足居民所有的服务需求,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专业化服务。街道负责协调对社会组织予以注册登记、业务指导及资金扶持,根据社区广大居民要求,对入驻项目进行评估、引导,项目运作过程中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问效,实现社区—社区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义工“四社联动共建”,促进辖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长治久安。

对社区及居民而言,实行创新改革,将更加发挥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作用,充分发挥居委会的法定作用,促进社区工作的规范化,为民服务的专业化和服务形式的多样化,让群众得到更多、更优的服务。管理创新落脚点在于养老托幼、助残帮扶、生活服务、文化教育、矛盾调解及维护权益。通过居委会与居民对社区事务的“零距离”,充分调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让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充满阳光”。在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的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委员的主力军作用,着力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壮大义工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共同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建和谐宜居的新家园。

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而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真情服务群众,不断强化政府、街道为他们提供活动平台和项目扶持的力度。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通过扶持培育,为社区的居民带去更多专业化服务;通过项目评审、计划实施、成效评估等严格专业环节,着力提高社会化服务管理水平。社会组织还可以以知名的基金会组织为依托,服务的指标体系向国际化靠拢,让居民在社区和家里就能享受到国际化标准的服务。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