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巫山县:生态工业彰显新型工业化特色

2012-11-09 15:24:44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李安楠 张亚飞 于新

巫山职教工业园区


晨龙公司生产车间


黛溪老磨坊厂区一角

巫山现阶段的工业不强,因为受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制约,从规模上难以与发达地区相比。

巫山的工业发展很有特色,因为巫山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走的是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生态资源的生态工业之路。

生态工业虽然不能在规模上占优势,但却是适应了巫山实际的新型工业化特色。巫山县委书记何平说,这条路关系到库区的和谐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关系到巫山当前和未来的经济走向。

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生态效益,这是巫山生态工业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在这条原则下的工业发展,才是巫山科学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

巫山地处三峡库区,是生态功能屏障区。何平说,发展工业绝不能铺烂摊子、留后遗症,不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必须坚持发展生态工业,走特色化、差异化、集约化之路。既要经济效益,也要生态效益,这也是巫山生态工业必须坚持的一条原则。在这条原则下的工业发展,才是巫山科学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

这条科学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该如何走?

要依托特色资源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在巫山县委、县政府看来,经济建设要做到发展与保护并重,低污染、低能耗,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目标。因此,发展生态工业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市里的要求,也符合巫山的实际,将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巫山的矿产、水能、风能、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生态工业的资源条件。随着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的建成,加之长江黄金水道,将逐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格局。

符合巫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特色资源和政策支撑,使巫山的生态工业发展这条路子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按照生态工业发展的目标,巫山制定了到2016年,力争累计完成工业投入300亿元以上,发展企业2500家,实现工业产值300亿元、工业税收20亿元以上的生态工业发展目标。

按照这一发展目标,巫山制定出台了《加快生态工业发展的决定》,并配套制定劳动密集型、清洁能源、特色农林、矿产开发、文化旅游、园区制造6个产业发展规划,建立500亿级项目库,形成“6+1”的工业经济发展制度体系。

科学的决策保证科学的发展。巫山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坚持走生态工业的路子,是一条符合库区实际、符合巫山实际的工业发展之路。

把特色资源优势转变为工业发展优势——

科学的决策使巫山利用农业、矿产、风能、旅游等特色资源,找到了发展生态工业的五大重点产业方向,形成了自己的工业经济特色

在今年的渝洽会上,巫山县与重庆海装集团签订了总投资40亿元的风电开发协 议,准备对红椿、大风口、界岭3个风电场进行开发,初步估算可开发出4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目前,海装公司已在红椿风电场完成了冒谷井测风塔等的安装,进入测风阶段。

紧随着,中广核风力发电公司也进入巫山县,准备开发青山头风电场。目前已完成青山头风电场现场踏勘和初步投资效益评估,正在进行相关筹备工作。

依托巫山的生态特色资源,我们寻找到了发展五大重点产业的路子。巫山县县长李春奎说,根据资源状况,已经作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并开始实施。

巫山依托特色资源规划的五大重点产业是:

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做大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机械加工、钟表制造、电子产品、服装鞋业、旅游制品、农林旅游特色产品、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群众特别是移民的就业问题。

利用风能、水能等资源,做足清洁能源产业。巫山的清洁能源丰富,水能的蕴藏量就有37万千瓦,风能蕴藏量更大。通过开发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开发清洁能源。在水能开发上,将建成中硐桥水库和千丈岩、后溪河、三溪河梯级电站,进行平定河、官渡河、抱龙河、大宁河等的水资源开发。在风能开发上,将建成6个风力发电项目。

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围绕巫山的绿色农林产品资源,对果品、油料、畜牧、茶叶、薯类、药材等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中,将重点扶持一批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每年打造出2—3个知名的特色品牌。

利用矿产资源,做优矿产工业。在生态为本的前提下,提升改造煤炭产业,有序开发铁矿产业。通过对现有的煤矿进行技改扩能,实现年产500万吨。加快桃花山铁矿的开发,争取早日投产,并启动邓家、笃坪铁矿的开发。同时,结合和利用巫山长江、大宁河水运优势及石灰石等矿产,建设船舶制造和维修项目,发展新型环保、水泥等建材产业。

围绕旅游,做好旅游产品开发产业。结合巫山的旅游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行木雕、草编、三峡石、刺绣、漆器等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以三峡风光、神女文化、巫山红叶、巫山云雨、三峡文化、移民文化等为背景,开发表演艺术、影视、动漫作品等文化创意产业。

通过35年的努力,这五大重点产业的年产值将实现300亿元。李春奎说,这些利用巫山的生态特色资源做出的工业,也是巫山的特色。

/Page/

打造生态环境促生态工业发展——

创造条件建平台,政策扶持激活力。良好的工业生态发展环境,为生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增加了动力

巫山多是山,平地很少,工业发展的平台打造困难。但是在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中,巫山坚持通过打造生态环境,创造平台。

虽然地理条件差,但我们在打造工业发展环境中的力度并不差。巫山县经信委主任孙大贵说,县委、县政府从政策上扶持、资金上支持,打造出较好的工业发展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工业的快速发展。

几年前,巫山在县城后面的山上硬辟出一座职教工业园来,为巫山的生态工业发展打造出第一个平台。如今,这一平台正在通过提档升级,力争每年以增加10亿至20亿元的产值,增加规模以上企业510个的速度发展,成为巫山生态工业效益最好的平台。

利用对口支援政策和机遇,在北碚建立的北碚(广东)巫山移民工业基地是巫山异地办的一个工业发展平台。在加快巫山生态工业发展中,县里将协同加强这一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在巫山高速公路两个出口处,凭借便捷的交通优势,抓住三峡后扶机遇,巫山规划了5平方公里的移民生态工业园和2平方公里的楚阳生态工业园建设,高标准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工业集约化发展水平。

除这3个生态工业发展平台外,巫山还在建设抱龙河铁矿加工、官渡农林特色产品加工、庙宇文化旅游产品生产3个工业基地。

目前,这3个工业园和3个工业基地已经集聚起一批生态工业企业和项目,成为巫山生态工业发展的先行军。

在打造生态工业发展平台的同时,巫山县委、县政府从政策、资金扶持上激发生态工业发展的动力。

在财政支持上,县里每年统筹安排生态工业发展基金2000万元、民营经济发展基金2000万元,用于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名牌创建、技术创新、贷款贴息和服务体系建设。在金融支持上,县财政成立了融资担保中心,筹资5000万元,建立民营企业融资担保资金,并引导金融性资本向生态工业倾斜,每年扶持壮大30家工业企业。

在工业用地上,也向生态工业倾斜。县里规定,新上工业项目,凡是符合库区生态保障要求、鼓励发展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且投资强度达到和超过每平方公里20亿元,产出强度达到每平方公里40亿元,2年内投产达产的,除优先保证用地外,还以最低价格出让。

良好的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已经为巫山的生态工业发展搭建起了好的平台,形成了拉动工业发展的动力,促进了巫山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今年前9个月,全县新引进生态工业项目7个,协议投资总额达到了50亿元。 全县的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了11.87 %

神女药业创造神奇

相关链接

巫山县从深圳引进的神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巫山的生态工业发展中创造出了神奇

这家企业进来,依托巫山中药材这一特色农业资源,做出生产、加工、物流为一体的生态工业产业链条,使巫山以党参、天麻等为主的特色中药材资源转化为生态工业的经济优势。

20116月,刚进巫山不久的神女药业就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合作,把中药研究院的川党参、太白贝母、川续断等规范化种植技术转让过来,建立党参等特色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并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目前,神女药业在巫山的第一个中药GAP基地已建成,太白贝母、川续断、白术等特色品种的GAP基地将启动建设。

在建GAP基地中,神女药业带动了一批微型企业的发展,实行了公司+微型企业的模式,改变了传统中药材种植分散的状态,解决了中药材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问题。

在规范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神女药业已开始在巫山筹备建一座年加工能力3000吨的现代中药饮片加工厂,年实现加工产值将达到2亿元。

神女药业在巫山中药产业链条发展中,最后一个链条是建立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仓储物流中心。这个将建在巫山工业园区内的物流中心,将是库区及秦巴山区内中药材流通的第一个现代物流中心,将有效地解决中药材的市场问题。

移民创业建起工业园

巫山大昌镇在发展生态工业中,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起了移民创业工业园。如今,这一工业园内已经入驻电子元件加工厂、芭比娃娃玩具厂、麻竹加工厂、制衣厂等16家企业,解决了600余名移民就业。

彭正权是大昌镇光明村三峡后靠安置移民,原在外打工,在县里鼓励发展生态工业的政策吸引下,回到家乡,创办了华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如今,他的这家电子企业已建起新厂房,吸纳了100余名移民在企业就业。

大昌镇宁河村的占地移民涂永平在外打工积累了部分资金,学到技术后也回到家乡,利用在外打工时建立起的关系,寻找到市场,创办了红叶制衣厂。如今,他的这家制衣厂已建起500平方米的新厂房,安装了100台机器,年产服装15万件,吸纳了60名移民就业。

在县里发展生态工业的政策吸引下,再加上三峡移民后扶政策的支持,目前我们这个移民工业园发展迅速。大昌镇负责人说,先后有10多位移民在工业园内创办起电子、服装、制鞋厂。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