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巫山县:生态农业凸现农业现代化特色

2012-11-08 15:08:43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罗文 李安楠 杨馨

巫山县粮油高产创建区


巫山县曲尺乡纽荷尔柑橘喜获丰收

巫山有山,最高的山海拔达2680米,是秦巴山区内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县。

巫山有水,神女脚下的长江和大宁河,是三峡库区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资源。

因而,立体气候明显的巫山,以生态为基础,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农业兴则县域富!巫山县委书记何平说,生态农业已经开始凸现出巫山农业现代化的特色,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态立县需要夯实生态农业基础——

巫山的优势是生态,巫山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生态。因此,夯实生态农业这一基础,是巫山生态立县的基础

生态是巫山的优势,因此,在今年初的县党代会上,巫山把生态立县放在了科学发展的首位。

巫山是山区农业大县,因此,夯实生态特色农业这一基础,就是夯实生态立县的基础。何平认为,巫山农业现代化的特色是山区农业现代化,在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发展山区特色效益农业,这是巫山生态特色农业的突破口。

巫山在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上的优势有哪些?

立体气候、山地资源、生态环境、市场需求,这些都是巫山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的优势。因而,巫山利用这些优势,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重点发展烤烟、粮油、柑橘蔬菜、中药材、干果等10类优势特色产业,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200万亩生态特色产业生产基地的发展目标。

这十大生态特色产业是:提速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规模发展烤烟10万亩,打造全国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以高产示范创建为抓手,稳定发展优质粮油100万亩,巩固全国粮油生产大县的地位。

同时,该县还利用长江边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后三峡扶持政策机遇,建设以纽荷尔为主的柑橘基地15万亩,打造全市优质柑橘生产基地县;利用长江和高山的立体气候,建设城郊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40万亩,其中大棚蔬菜3万亩,脱毒马铃薯20万亩,豌胡豆10万亩,打造县城和周边区县蔬菜供应基地;利用巫山适宜种植魔芋这一特色品种的优势,建设魔芋种源基地5000亩,引导规模种植5万亩,打造渝东北最大魔芋生产及精粉加工基地。

不仅如此,该县还利用巫山庙党、天麻和三木药材的特色优势,打造10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巫山有种植核桃、板栗等干果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嫁接换种技术的推广,改良核桃、板栗等干果基地10万亩;与绿化长江相结合,建设以巫山脆李、樱桃等为主的小水果基地10万亩,打造库区四季花香新景观;利用山区草资源丰富等优势,发展山羊100万只、土鸡500万只,打造库区山羊养殖大县和土鸡生产大县。

我们的这10大类特色产业,都是以保护和利用巫山的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突出效益为目的确立的。何平说,这既发挥了巫山的生态优势,又突出了巫山的产业特色,为生态立县夯实了基础。

生态特色农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以生态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促进了巫山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效益为核心的产业,把传统农业转变成了效益农业

作为山区县,巫山草山、草坡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山羊有独特的优势。在以生态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中,山羊的养殖也在转变发展方式,走上以效益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之路。

铜鼓镇是巫山牧草资源丰富的地区,镇里引进城市资本,组建起铜鼓镇振兴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农民发展山羊。

该公司利用在全国领先的胚胎繁育新技术,建立巫山黑山羊良种场,繁育优良黑山羊品种后,提供给农民养殖,然后又以保护价回收山羊。因为是在无污染的环境下,用生态养殖方法养出的山羊,因而获得了有机食品的认证,也获得了出口的资格。

在养殖方式上,这家公司实行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在自己建的规模养殖场旁边,建起大型沼气池,羊粪变成了沼气,免费提供给周边的农户使用;沼液被用作种植牧草的肥料,1000多亩有机牧草为规模养殖场的羊提供了无污染的饲料。

目前,这家公司带进来的新的黑山羊养殖方式,已带动铜鼓镇800多户农民养殖起数万只黑山羊,而全县已形成了年出栏35万只黑山羊的规模。

生态特色农业必须坚持生态这一基础。巫山县县长李春奎说,以生态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促进了巫山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效益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把巫山的传统农业转变成了效益农业。

转变生态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方式,重点在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上,使产业的产量、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提高特色产业的效益。

在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上,巫山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为止,巫山在特色产业中已培育起市、县级龙头企业57家,组建起专业合作社478个,使产业中有52%的农户加入了专业合作社。

在生产方式上,巫山通过科技的植入,提升了特色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了效益。

今年620日,巫山县与西南大学签订了巫山庙党产业链工程开发、甘薯粉丝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速冻及方便食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蔓菁菜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巫山脆李提纯选优及其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合作5个校地合作项目。县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的专款,用于这些项目的研究开发。

在运用科技提升特色农业的效益中,巫山还通过设施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设施农业中,巫山在现有大棚蔬菜的基础上,新增3万亩大棚蔬菜的规模,建5000个山羊养殖小区;巫山原有10万亩核桃和板栗等干果基地,但由于品种和技术落后,品质和产量都不高。在改造这一传统产业中,通过嫁接技术,把核桃和板栗等换成优质品种,提升品质和效益。

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生态特色农业增效——

在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中,通过延伸产业链条,这不仅使巫山新的特色产业有效益,还提升了红薯、马铃薯、玉米三大坨传统粮食作物的效益

延伸产业链条使巫山生态特色农业的效益大幅度提升。巫山县农委主任梁裕壮说,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不仅使巫山新的特色产业有效益,还提升了红薯、马铃薯、玉米三大坨传统粮食作物的效益。

红薯、玉米、马铃薯是巫山粮食生产中的主要作物,被农民形象地称为三大坨。以前,这三大坨除农民作为口粮食用部分外,主要用于生猪、土鸡等的饲料,效益不高。

在生态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中,巫山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使这三大坨的效益成倍甚至成10倍地增长。

红薯是巫山三大坨中的一坨,全县每年种植面积达18万亩。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巫山县通过组建几家红薯深加工企业,使这一链条得到延伸的同时,也促进了红薯品种的换代升级。

黛溪老磨坊食品公司把巫山有上百年历史生产红薯粉丝的技术进行深化,把传统生产工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的有机食品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高档粉丝产品,并建立起现代化的生产线。

因延伸产业链条的需要,红薯品种也被带动改良。原有的红薯老品种的淀粉含量只有8%,县农委为配合链条的延伸,通过建基地的方式,引导农民改种淀粉含量高达20%的新品种。这一品种不仅亩产量可达5吨,比老品种提高了20%以上,而且企业的收购价也比原先提高了5倍左右。

产业链条的延伸,是生态特色效益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巫山县确立的10大类特色农业产业中,大部分都在延伸产业链条,不断地延伸产业的效益。

巫山中药材是生态特色资源,由于市场的原因,去年,农民种植的党参每公斤只能卖15元。在延伸产业链条中,县里从深圳引进神龙药业后,首先对党参这一品种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今年,这家公司以501公斤的保底价收购,使农民种植党参的效益大幅提升。

在延伸链条中,重庆神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在巫山选择58个道地中药材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加工,并形成观光旅游、饮片加工、仓储物流的产业链条延伸,使巫山成为秦巴山区的中药材集散地。


万亩烤烟种植基地


大棚蔬菜基地

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安稳移民

相关链接

曲尺乡是巫山的三峡移民大乡,有6000多名移民。如今,这里的移民已安居乐业。

这里的移民能够安居乐业,是生态特色效益农业的功劳。

曲尺乡位于长江边,适宜种植纽荷尔、脆李等特色水果。近年来,县、乡引导移民,与长江生态环境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种植优质柑橘,500800米的地区种植脆李、桃子等优质小水果,在果园林下套种时令蔬菜,并注册了巫山纽荷尔巫山土李子的特色农产品商标。

目前,这3项生态特色产业分别发展到1万亩左右。3万亩的特色效益农业,促进了移民的增收。

不管是种植优质柑橘,或是小水果和蔬菜,每亩的年收入都在五六千元。曲尺乡负责人说,这些特色产业,不仅保护了长江的生态环境,也成为移民乐业的特色效益产业。

柑橘、桃树、李子等生态特色农业所形成的生态环境资源,还延伸出生态观光旅游产业。移民们利用自家的房屋,开办起30多家接待城里人的农家乐。在今年3月举办的巫山县第一届江北李花节中,曲尺乡就接待游客3.5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达300多万元。

柑园村是曲尺乡的移民大村,如今,村里的农民已栽种起柑橘1700多亩、桃树1900多亩、李树2200多亩,去年全村出售水果1万多吨,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

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在让移民乐业的同时,也促进了安居。据统计,目前,柑园村的725户村民中,已在巫山县城购房176套,还有13户在重庆主城及市外的城市购房。

延伸链条让三大坨增效

有了这条生产线后,巫山农民栽种的红薯每吨可卖到1200元。重庆桦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绪德说,通过链条的延伸,三大坨(红薯、玉米、马铃薯)都将实现成倍的增值增效。

赵绪德原是县城里一位搞建筑的老板,在对巫山三大坨的资源调查后,又进行了市场需求调查,发现经过加工,这三大坨都很有市场。于是,便投资1800万元,建了一家速冻食品加工厂,以三大坨为原料,进行农产品的加工。

目前,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开始以红薯为原料,生产速冻丸子、糕点等休闲食品。所有的产品都是与西南大学的专家合作,由专家研究,公司进行生产。

红薯成为休闲食品的原料后,实现了增值增效。以前农民种出的红薯每吨只能卖600元左右,现在由公司进行收购后,每吨可卖到1200元。在农民增效的同时,公司通过加工,在原料收购的基础上,增值四分之一以上。

我们公司所进行的休闲食品加工,除以红薯为原料外,还用马铃薯、糯玉米为原料加工。赵绪德介绍说,有了公司的生产线,农民种植的马铃薯卖给公司,比原先的卖价高出了1倍以上。

赵绪德投资办的这家以三大坨为主要原料的休闲食品加工厂总共要建3条生产线,每年可消耗万吨以上的原料,企业的年产值近2亿元。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