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黄桷义工”自编舞蹈,带领群众在公园翩翩起舞。记者崔力 摄
1800名“黄桷义工”爱洒社区
11月2日,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启动了“喜迎十八大·黄桷义工在行动”集中服务月活动。走进黄桷坪,除了随处可见的黄桷树,还有大街小巷、居民楼栋随处可见的尊老敬老、帮扶邻里、化解矛盾等志愿者,他们就是1800名“黄桷义工”。
“黄桷义工”有10支特色服务队
“黄桷义工”因何而来?
黄桷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兴文说,在近10万人口的黄桷坪地区,要搞好基层服务管理,仅靠街道1个基层单位、45名机关干部以及72名社区工作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整合资源,发动群众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发展,共享成果?街道探索出了“黄桷义工”这样一个志愿服务品牌。取义于黄桷树扎根基层、不畏贫瘠、顽强敦厚、平凡坚韧的品质,希望黄桷树能赋予“黄桷义工”盎然生机和蓬勃活力。
为了有针对性地服务居民,“黄桷义工”组建了爱心呼唤服务队、生活帮帮忙服务队、科普蒲公英服务队、小红帽义教服务队、黄桷故事会服务队、爱心小天使服务队、同乐馨苑服务队、贺大姐在线服务队、创业互助服务队、文明劝导服务队等10支特色义工服务队,共招募党员、机关干部、学生、道德模范、企业老总、社区群众等义工1800余人。他们的重点服务对象为辖区孤老、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特殊困难和需要帮助的社区居民。
为感恩,她成为一名义工
56岁的李秋华是“生活帮帮忙”服务义工。2008年退休后,她一边在家赡养80多岁的瘫痪母亲,一边热心参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不仅义务打扫3个单元楼24层居民楼的清洁卫生,还经常陪空巢老人、孤寡老人聊天,为她们做清洁、买米买菜……
两年前,李秋华被检查出患有淋巴癌。队员们说,这下有啥义工活动莫喊秋华了,让她多在家休养。可一段时间化疗后,李秋华又出现了,继续乐呵呵地服务邻里。
当被记者问到为何这样执着时,李秋华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她10岁那年的春节,因为父母都不在身边,她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门前蹲着。到了晚上,一位邻居给她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汤圆,里面还放着一块排骨、一块鸡肉……事隔多年,李秋华已记不清那位好心邻居的面目,但那种萦绕心头久久不散的温暖却常在心中。
据了解,为让居民们有困难第一时间找到“黄桷义工”,黄桷坪街道将辖区划分为8个社区网格、74个基础网格、222个单元模块,每级网格和模块指定一组义工进行服务。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九龙坡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杨跃贵介绍,“黄桷义工”等志愿服务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工队伍,现在全区的志愿者已超过总人口的8%,达到10万人。下一步,九龙坡区还将对普通志愿者进行社会工作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对专业志愿者团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志愿服务大家谈
九龙坡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胡奇明
冰心有言:“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黄桷义工”就是这些细小而美丽的泥沙,它以强大的磁力把一个个市民吸引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
“黄桷义工”的行动蕴含着爱心,让人们看到了细微之处绽放的人性之美。“黄桷义工”的行为让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在你帮我、他帮他的感动中传递着的真情与善意,这也是我们这座城市灵魂溢出的芬芳,更是激荡人们心灵的真善美。“黄桷义工”催生爱心、传递善良、彰显美德,带给人们崇善向上的希望和力量。
九龙坡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杨跃贵
“黄桷义工”就像一组不变的基因,早已深深融进我们百万九龙人的血脉。一个个义工那些有口皆碑的道德美谈,已成为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
“黄桷义工”实施零距离帮扶、零距离接访、零距离办理、零距离宣讲、零距离曝光、零距离访谈等“六零”举措,区域内市民、邻里等不同群体在网格内都能得到各有所需的爱心帮助,实现与爱“零距离”、与爱当“邻居”,这正是和谐社会的生动写照。
黄桷坪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任兴文
1800人的“黄桷义工”力量虽微,但其产生的“正能量”却不可低估。
在黄桷坪这个拥有10多万人的大社区里,“黄桷义工”爱心呼唤服务队、生活帮帮忙服务队、贺大姐在线服务队经常集合在一起,坚持走街串巷做好事,为城市增添了一道大善的风景。在这里,还活跃着一群小红帽义教服务队、爱心小天使服务队,他们虽如萤火虫一般“小”,但为社会送去的光亮并不微弱,还很温暖。
黄桷坪街道小湾社区居民、“黄桷义工” 屈大芳
孝敬老人,无关血缘。只要我听到老人的呼唤铃声,我就会赶紧跑过去,一跑就是十多年。有人说我义务帮助没有血缘关系非亲非故的老人,彰显了我们这座城市的良心。我没有这么伟大,我每天陪伴她,完全是为了老人不孤独,只有这样做,我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九龙坡区杨家坪街道居民 王琴
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
记者手记
期待“义工”成为 重庆最醒目的城市名片
自古以来,古道热肠、默默奉献的志愿精神就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如今,这种精神被不断传承、优化,形成体系,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文化,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黄桷义工”是重庆一支极具特色的志愿者队伍,取义于重庆的市树——黄桷树,它常年浓绿团簇,不畏贫瘠、顽强敦厚、平凡坚韧,什么时候栽培就什么时候发芽,它所呈现的盎然生机和蓬勃活力赋予了“黄桷义工”同黄桷树般特有的品质。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这样的表白:身为一名义工,要付出的不仅是时间、汗水、劳累,更重要的是责任,在奉献中体现价值,这就是最大的快乐。这样的心灵表白,道出了公民精神的内涵,更表露出重庆这座城市的爱心。
我们盼望着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使城市的志愿服务成为每一个市民的责任,让“义工”成为重庆最醒目的城市名片。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