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长寿福村:香耕文化体验园满足你的田园情结

2012-11-06 15:29:11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周立

福村会员正在收获自己种的花生


城里孩子在福村下田捉泥鳅,别有一番趣味。 (图片由福村提供)

距长寿区政府5公里处,有两个名为黄连和甘蔗的村。日益扩张的城市,逐渐逼近这两个原本冷清的村。去年以来,一拨又一拨城里人涌向这里,他们带着浮躁而来,怀着宁静而归。

长寿福村香耕文化体验园就落户在这里,流转了两村的近千亩土地。

女企业家建幸福乡村的梦想

近一年来,家住江北大石坝的何宇几乎没在外面买过蔬菜,因为不时有专人将新鲜蔬菜送到她家来——是她自己地里的菜。

经朋友介绍,一年前,何宇在长寿福村租了块地,开始按有机标准自己种菜。何宇租的地只有30平方米,每年租金2000元,她和丈夫只需偶尔去打理打理,其他都不用费心:平时有专人帮我们管护菜地,我们没时间去采摘时,还有专人给我们将菜配送到家。

现在大城市的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压力越来越大。其实很多人都有田园情结,乡村的宁静与休闲越来越受都市人追捧。何宇说。

1014日,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在南京落下帷幕,长寿福村香耕文化体验园犹如一匹黑马,在全国5000多家休闲农业创意精品中脱颖而出获金奖,全国仅5家,重庆,仅此一家。

福村创建人钟敏在商海闯荡了20多年,被称为氯丁胶大王,可她却想追逐别样的梦: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她将项目地址选在了自己的出生地——长寿区渡舟镇。2011年下半年,福村一期正式投入运营,现已建成500亩柑橘示范采摘园、250亩绿色蔬菜配送基地、100亩观赏荷塘湿地景观、100亩林下种养多元项目以及香耕文化体验园。

用二三产业手法打造第一产业

钟敏说,她是在用二三产业的手法打造第一产业。

田园课堂福妈妈计划和有机蔬菜配送,是福村目前最主要的产品,通过让城里人体验农村生活,来传播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在这里,人们可以像儿时样卷起裤管下田插秧、捉泥鳅,采摘蔬菜花果,回推磨打糍粑,野炊露营,甚至可以租块地像农民一样生活。

每个会员都和农民——也是我们的工人——对点联系,会员不在时,这些地和蔬菜就由福村的农民按有机蔬菜标准进行管护。福村总规划师杨建勇告诉记者,现在福村聘请的专职租地管护农民就有30多个,这些农民从事的,已不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更是一种服务。

去年,福村被评为重庆市红领巾体验教育基地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田园变花园 农民变工人

57岁的向锡君是黄连村六组村民,但她现在对外一般都说自己是福村的人。去年,向锡君成了福村的土地管护员,在家门口就可挣钱。

我家流转了3亩地给福村,每年除了流转土地的3000多元租金外,还有2万多元工资,比以前强多了;福村也让我们生活环境改善了很多,到处都像花园一样。向锡君和福村10个会员签订了管护协议,会员认租土地的费用,她可以得一半多。

杨建勇给记者算了笔账:按常规开发,一亩菜地一年利润约7000元,可按福村模式,一亩地租金就近4万元,而这4万元,一半多会落入农民腰包,公司除去种子苗木、技术和有机肥等成本,其实所剩不多:对企业来说,利润虽比不上传统农业开发,但规避了市场风险,也可更有力地带动农民致富。

目前,福村已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1100亩,仅土地租金,每年就可为当地农民增收70余万元,长期聘用农民工80余人,每年仅工资收入就能为当地农民增收100余万元,还不算游客在农民家中产生的其他消费收入。

我们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再流转土地30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规模达到2万亩,产品涉及高新蔬菜、优质水果、切花玫瑰、农产品加工、菌种研发、技术培训和肉类等范围。钟敏信心勃勃地说。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