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綦江:流转土地下田打工穷镇种出“摇钱树”

2012-10-22 14:57:32  来源:重庆商报  作者:管理员

綦江区隆盛镇千亩猕猴桃基地

尝鲜 流转土地下田打工

108日清晨,隆盛镇振兴村的田间,村民们三三两两准备开始一天的劳作。村民彭达春将女儿托付给父母后,转身发动摩托车,载着妻子来到离家一公里的田地。

与其他村民不同的是,彭达春夫妻是来“上班”的。他家的7亩多土地已流转承包出去,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上班族”,只是上班的地方在田间,而非工厂。

2009年初,彭达春听到一个消息:在镇政府引导下,一家名为重庆地发农业开发公司的企业将入驻振兴村,投入8700万元,打造千亩红心猕猴桃种植基地。

“面对这个消息,村民们议论纷纷!”彭达春说:“种满山可见的猕猴桃,能有收入吗?”、“土地连成片,万一种植失败了,怎么办?”……

忐忑不安中,这些村民决定试吃一下“螃蟹”。

彭达春将自家的全部7亩多土地也流转出来,政府给一亩地补助200公斤玉米,一亩田补助250公斤水稻,于是,他不种玉米水稻,改种猕猴桃了。

那一年,振兴村和彭达春一样流转土地种猕猴桃的有120多户农户,总共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

20102月,这片原本种玉米的土地,种上了从新西兰引进的“贵族”猕猴桃品种——红心猕猴桃。

收获 多种路径推高收入

令彭达春意想不到的是,基地的猕猴桃不“吃”花肥,只“吃”农家肥,他们家的牲畜粪便也可论斤卖钱了!这两年多来,彭达春一家仅靠卖牲畜粪便,每年也能带来两三百元的收入。

振兴村的猕猴桃基地建成后,彭达春夫妇二人月均在基地上班约25天,两人月收入达到2000余元,加上流转7亩多地每年得到的粮食补助,以及打工之余喂养的牲畜,算下来,一年差不多收入三万多元。彭达春笑着伸出三根手指头,“这是三年前年收入的三倍!”

隆盛镇分管农业工作的纪委书记王寿波介绍,像彭达春一样在猕猴桃基地打工的村民平常有近百人,高峰时多达200人,基地每年的工资开支超过100万元。同时,基地三年来向村民收购秸秆、牲畜粪便等农家肥的费用也超过了80万元。

今年夏天,猕猴桃树开始挂果,在彭达春心里敲打了三年的“鼓”终于落锤。而这时候的他才真正意识到,地应该这样种!

猕猴桃种植四年左右亩产便可达1500公斤,按目前市价计算,每亩收入可超过3万元。对此,王寿波甚为欣慰。

延伸 让农民入股合作社

除了发展猕猴桃种植业,隆盛镇还着力规划了金银花、竹柳以及玫瑰花种植业,发展观光、采摘、摄影一体化的花卉产业。

永丰河下游的长春村,镇里则在该村打造150亩泥鳅养殖基地。为该基地流转出土地的村民张福林,做起了与彭达春相似的工作。

王寿波说,长春村的泥鳅养殖基地,重点尝试了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劳动力等入股,公司则以技术、资金、苗木等入股,双方合作发展金银花、竹柳、泥鳅等特色农业产业,收益对半分。这种模式,在隆盛镇政府推动下正有序推进。竹柳、金银花等产业已采用此种模式,而猕猴桃基地的合作社也正在筹划中。

2011年,是隆盛特色农业初显成效的一年,带动了一万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已大幅提高到7000元左右,比2009年增加了2000多元。

隆盛镇只是綦江农业转型的一个缩影。

綦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綦江将着力构建1个山地现代农业园核心园区、20个镇街特色现代农业园区和若干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园区三大类特色现代农业园区。

向特色农业的转型,其实是走上一条像发展工业一样发展农业的特色农业道路,最终需依托产业化促进农业转型。

据綦江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受益于特色农业发展,今年綦江的农业总产值将突破50亿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其中,农产品加工年产值大约达到20亿元,比5年前增加了近4倍。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