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璧山:产业结构"三级跳"

2012-06-13 15:07:00  来源:华龙网  作者:管理员

历经15年的发展,璧山从农业经济转型到工业经济、再从传统工业向信息产业转型,不断演绎着精彩。
农民之喜:进入企业打工改变生活
璧山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也是重庆最小的县。1997年之前,全县很多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苦日子。
6月9日上午10点钟,家住璧山县正兴镇的王远华在县城商场购买了一台电冰箱,然后骑上摩托车赶往家中。他家中刚刚兴建了一楼一底的砖房,趁周末放假回去处理一些事务。
王远华今年45岁,在一家民营企业打工,是家中的独子,他有两个姐姐,姐弟三人从小缺吃少穿。初中毕业之后,因为家中没有钱,他没有继续读书,在家里务农,开始重复祖辈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
“勤喂猪,懒养蚕,28天就变钱”、“端着‘三碗饭’(养蚕、水果种植、养鱼),天天喝稀饭”,这是流行璧山几十年的顺口溜。
“那个时候,农村人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多挣钱,让自己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王远华也不例外,到田里捉黄鳝卖、到镇上下苦力打零工,只要有一点挣钱的机会,他从来不放过。
1996年,王远华到县城办事,偶然得知有一家皮鞋企业正在招工,他欣喜不已,赶紧一路问过去报了名。企业给出的报酬是计件工资,加工一双皮鞋,有0.5元的收入。
工资是低了一点,如果每天能够加工100双鞋,就有50元收入,一个月算下来,就是1500元的收入,这可是做一年庄稼才有的收入。
上班之后,王远华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只是一种理想。每天加班加点工作,最多只能加工30双皮鞋。挣钱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过,能够进入企业打工挣钱,他还是很满足。
王远华说,如果光靠种庄稼,他想修建一楼一底的砖房,哪怕再等10年都不得行
“璧山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首先应该感谢成渝高速公路”,璧山县经贸委副主任杨伙清说,1995年9月25日,成渝高速全线开通,给璧山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会。民营企业开始成规模发展,到了1996年,民营企业的工业产值达到14亿元。
重庆直辖之后,璧山抓住紧邻成渝高速公路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次提出将农业经济向“城郊型经济”转型,重点发展民营经济。
从那个时候开始,数以万计的璧山农民,告别传统的农耕生活进入企业打工,用汗水换回改变贫困生活的原始资本。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璧山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开始慢慢转变。
污染之痛:传统工业破坏生态环境
“璧山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有着一定的基础。”杨伙清说,早在1986年,璧山的乡镇企业工业产值就超过亿元。
1999年,璧山成立了14个园区,皮鞋城、农业产业园等特色园区百花齐放。
民营企业的强势发展,让璧山看到工业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
2002年,璧山县响亮提出“工业强县”的口号,将全县的园区进行整合,成立璧山工业园区管委会,重点发展传统工业。
市场需求日益扩大,政府大力提倡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要素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璧山的民营企业遍地开花,企业数量也达到了历史新高,仅仅是皮革皮鞋企业就达到1800多家。大大小小的造纸厂、电镀厂加起来有上百家。皮革皮鞋、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成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
民营经济发展红红火火,很多农民也从小手工作坊业主变成企业老板。璧山民营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解决农民增收和新增就业的主渠道,为城镇人员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收作出了贡献。
但是,高歌猛进的民营企业,在推动璧山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承受之痛。
从2003年开始,皮鞋厂、造纸厂、电镀厂的污染投诉逐年上升,企业能耗大、污染程度高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成为矛盾尖锐的社会诟病。
“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很小,政府治理污染的成本却很大”。刘伙清说,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璧山政府也开始反省传统工业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
“发展发展工业经济不能以污染环境作为代价,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祸患。”。从2007年开始,璧山县开始大力整治污染企业。对传统的制鞋企业,实施关、停、并、转,要求整治后的企业必须用先进的环保工艺提档升级;对污染大的电镀厂、造纸厂全部实施关闭;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污染严重的璧南河进行全域整治。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璧山县在付出了上千万元的治污代价之后,污水横流的璧南河变清了,城区居民赞誉有加,其他区县也竞相前往考察学习治污经验。
璧山61家污染环境的企业在被关闭之后,没有一家出现抵触情绪。“赚了钱却污染环境,应该转型发展”,被关闭的污染企业非常理解政府的做法,也明白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
企业之变:工业转型实力从弱到强
以“壮士断腕”式地整治污染企业,璧山工业经济不可避免遭受“阵痛”。
传统工业因为污染被治理之后,要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路在何方?
2010年初,璧山县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大胆作出工业经济转型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定位,培育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食品三大产业,提档升级制鞋业,大力招商引资笔电配套企业。
2010年9月,璧山隧道通车,至西永微电园仅几公里,乘车到大学城只有5公钟,到重庆主城只需20分钟车程,交通便捷一下子拉近璧山与主城的距离。
璧山民营企业开始二次创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到来。
龙润公司在璧山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并不是“大块头”,但却是工业经济转型的缩影。1997年,龙润公司老板只是一个个体工商户,雇了两个工人,靠一台注塑机为摩配企业简单加工塑料件。没有厂房,租了一块地搭起塑料棚就开干。
2005年,朱传军从国企“跳槽”来到龙润公司,见证了民营企业在政府引导下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在璧山工业经济转型过程中,龙润公司开始注重产品的升级改造,将以前的简单零配件转移到机械零部件加工,从2010年开始,公司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通过引智,成功开发研制出电子助力转向器,一举打破了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
朱传军说,如果没有工业转型,企业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在璧山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蒋道军看来,龙润公司并不是园区内最大的民营企业,但是却是发展最快的企业,2011年的产值达到3亿元。
璧山工业经济转型,同样给在沿海打工的人提供了回乡创业的机会。
璧山山青公司总经理罗伟告诉记者,2002年,璧山提出“工业强县”的口号之后,很多在浙江、福建打工的重庆人,看到璧山的区位发展优势都想回来发展。
当时有一个叫赵吉荣的铜梁人找到罗伟,希望将其在沿海打工学到的技术用在罗伟的企业上。
本来,罗伟想让赵吉荣给他企业打工。可是赵吉荣不愿意,希望自己“单干”,专门为罗伟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最后,罗伟答应了。
伴随着璧山工业经济转型步伐,赵吉荣也赢得了创业发展的空间,他的企业规模也从当初的1个人扩张到100多人。截止2011年,公司产值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
政府之想:吸引投资增十万人就业
璧山工业经济转型,企业发展突飞猛进。对于璧山的做法,市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
2012年,市政府批准璧山成立重庆台商工业园,与紧邻的西永微电园一起,共同打造中国西部的台资密集区。
据蒋道军介绍,到目前为止,重庆台商工业园已引进包括全球食品领军企业台湾统一食品、全球笔电机壳生产领头企业展运电子、全球最大电脑键盘鼠标生产商精元电脑、全球最大笔电枢轴生产企业新日兴公司在内的50家台资企业,总投资129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29亿元。
璧山的工业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创造的产值成为主体,截止2011年底,全县共有民营企业3142家,解决了全县18.4万劳动力就业,工业总产值达656亿元。
工业经济转型之后,璧山县在短短三年时间,新引进了131家电子信息企业(有60家将在今年内开工),新增就业岗位将达到10万个。
璧山的工业经济转型,使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日趋完善,不仅成为吸引境内外民营投资的原动力,也为原有的本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
民营企业经营者普遍认为,通过经济转型的“三级跳远”,璧山实现工业强县的目标不会是遥不可及的梦。

编辑:舒玮娜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