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县位于重庆市北部,目前,仍有60多万人居住在农村。如何提高城镇化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梁平县委县政府认为,重点在于加大农民从农村向城市、从偏远农村向近郊农村的梯度转移。于是,农民梯度转移,成了梁平县城乡统筹的突破口。在此过程中,梁平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新路子,创出了“八角8组”、“乐胜范本”、“带资入社”、“腾笼换鸟”四种样本,使农民不断向城镇以及农民集中居住区转移。
吴正英开起了裁缝铺
住在乐胜新社区的居民吴正英,利用自家的门面开了个裁缝铺,专门做窗帘、被套等,门面取名为“姐妹窗帘”。
吴正英原来是龙门镇马鞍村二组村民,离现在的乐胜新社区有3公里。搬到新家前,吴正英在龙门镇上姐姐的裁缝店帮工,每月工资600元。2009年7月搬到新家后,吴正英看到新社区家家建新房搞装修,窗帘被套都要换新的。于是,她从姐姐的裁缝店辞了职,在自家一楼的门面里开起了裁缝铺,专门做窗帘、被套。铺子一开张,马上就有源源不断的活找上门。“现在,我每个月纯收入有2000元,旺季时甚至能达到四五千元。”吴正英说。
吴正英的丈夫刘斌是建筑水泥工,以前在外地打工。如今乐胜新社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刘斌选择了就近就业,每月收入也有两三千元。如今,一家四口人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吴正英说:“以前那才叫苦,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到龙门镇上班,晚上下班后又要走回来。”搬到新社区后,在自己家做生意,吴正英不用起早摸黑赶路了,如果活儿多,晚上还可以加班赶活。
彭良国不去外地挖煤了
彭良国一家以前住在龙门镇阳合村10组,在山顶上,平时忙农活,闲时编竹席,每月卖竹席的收入不足200元。全家人的主要经济收入就靠彭良国到山西一家煤矿挖煤,一个月赚2000元左右。从农村搬到龙门镇新社区后,镇里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彭良国购买了一台启篾机和两把专用破竹工具,速度大大提高了。
彭良国说,以前编竹席,要从乡下走3公里到拱桥场买竹子,然后扛回家里,上山坡陡路窄,要是稍微下点雨,小路就泥泞不堪。编好的竹席要挑到拱桥场上卖,很麻烦。如今搬进新社区,走几步路就可买到竹子,在家编好后就有人上门收购。现在夫妻俩靠编竹席,一个月就能赚1500~2000元。有了这样的基础,彭良国打算今年不再背井离乡去山西挖煤了。“现在乐胜本地活多得很,用不着去外地打工了。”彭良国说。
1.7万农村人变城里人
龙门镇的乐胜新社区建设,成了梁平县城乡统筹的“乐胜范本”。2008年,乐胜新社区被评为“市级农村康居示范点”。2009年,市发改委将“乐胜范本”作为城乡统筹的典型范例在全市推广。
梁平县发改委副主任秦华俊介绍,从2008年至今,该县共启动了34个康居点规划建设,建房1621户,建筑面积共2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5.89万平方米,居住人口5642人。同时,梁平通过农民梯度转移,让17277个农村人口转移变成了城市居民。在此过程中,梁平探索出了龙门镇“乐胜范本”,破解了用地平衡问题;梁山镇“八角8组模式”,破解了利益冲突问题;大观镇“带资入社模式”,破解了异地入户问题;蟠龙镇“腾笼换鸟模式”,破解了宅基地“买卖”问题,这些农民梯度转移新模式,为城乡统筹探索出了几条新路。
编辑:舒玮娜 责任编辑:李伟 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