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天坑地缝欢乐季持续升温 新景点巴楚驿城将亮相奉节

2015-08-03 10:28:41  来源:华龙网  作者:林楠、杨姝荃

华龙网(记者 林楠 实习生 杨姝荃)前不久,“天坑地缝国家喀斯特公园欢乐季”中的重头戏——第二届奉节天坑地缝音乐季盛大开幕,有“重庆三大避暑胜地”之称的奉节,凝聚了全国无数游客关注的目光。奉节旅游有哪些亮点,这些年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未来如何发展,今后还会增加哪些新景点?本月17日,记者专访了奉节县副县长、兴隆旅游新城建设指挥部指挥长李忠夔。

旅游业突飞猛进 奉节将旅游业定位第一大支柱产业

李忠夔告诉记者,近年来,奉节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从旅游投入、宣传营销、景区打造、配套完善、品牌塑造等方面做文章,取得了一定成绩。将奉节建设成为“长江三峡国际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

目前,奉节正在筹划建成白帝城·瞿塘峡、天坑地缝两个国家5A景区和兴隆市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建设3个4A景区、4个3A景区。据介绍,预计到2016年,奉节可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0亿元。到2020年,游客有望突破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并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让奉节具有较完善的旅游接待能力。

打造“新三峡旅游” 多种策略开发旅游业竞争力

李忠夔认为,奉节旅游产业、旅游市场要做大做强,需要着力打造三峡门户游,让奉节白帝城、瞿塘峡与宜昌三峡大坝形成自然与人文互补,三峡首尾呼应,两大景区联动的三峡核心旅游品牌。

针对奉节旅游“上岸、看(景)点、上船”的传统模式,他提出了“新三峡旅游”这一概念,即结合三峡大坝175米蓄水后形了大量新景点等,向三峡腹地延伸,推出三峡纵深游,是集休闲、避暑、度假、养生为一体的新模式。“要改变单一乘船仰视三峡的游览模式,还要让游客可以从空中、山顶、峡谷之中,鸟瞰、俯视、近距离观察等多视角、全方位欣赏三峡。” 如何将奉节旅游资源发展为核心竞争力?“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如:出台兑现营销奖励政策、实行全民营销战略,推进景区建设,启动天坑地缝景区提档升级、完善配套功能等。”李忠夔介绍,服务方面,他们对景区环境进行了整治,严厉打击景区尾随兜售、乱摆摊设点、黑车等违法行为,对旅行社、导游进行规范管理。

营销方面,奉节实现了从区域宣传到全国宣传深化,在央视推出了“千年白帝、万古夔门、神奇天坑、重庆奉节”的形象宣传,在武汉、万州、宜昌也开展了宣传营销。

为了迎接避暑季的到来,奉节最近还特意筹备了“天坑地缝国家喀斯特公园欢乐季”10项系列活,目前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投入20亿元 将旅游与扶贫融合发展

近年来,奉节县委、县政府着力培育旅游扶贫产业,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十二五”期间,奉节投入近20亿元,减少贫困村81个,减少贫困人口8.36万人,打造云雾、龙桥等旅游示范区10个,打造友谊村、三桥村等旅游扶贫示范村16个。

最近,奉节还组织了以“高山避暑休闲·乡村旅游扶贫”为主题的扶贫开村节,依托独特的高山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提供体验游、探险游、自驾游、亲水游等多条旅游线路,推出了数百种特色美食、海拔1500米的“天然氧吧”及生态农产品、乡村旅游名片,推动奉节的旅游、美食、休闲、招商引资以及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目前,全县已发展农家乐1000户,总床位超过12000张,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000余人。李忠夔表示,其中兴隆避暑休闲的名气正越来越大,已吸引了来自主城、万州、云阳等周边地区以及湖北、四川等地的游客。

打造1个中心7个景点 巴楚驿城将亮相

李忠夔告诉记者,大家关心的兴隆旅游新城的建设,结合了兴隆镇喀斯特地质的特点,以兴隆镇为接待中心,周边喀斯特地貌作为景点,1个中心7个景点,全方位打造。据他介绍,新城的核心是巴楚驿城,将按照5A景区标准建设。建成后,巴楚驿将成为集旅游接待、观光体验、休闲避暑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形成一个文旅融合、度假养生的驿城。

据悉,巴楚驿城占地380亩,建筑面积23万多平方米,容积率1.09,内有一条具有现代气息的滨河商业街,从先秦到明清时期建筑特色的16个大院分布其中。

驿城背依大山,城内水系纵横,街街有溪、院院有水,城边护城河环绕其外,六道景观桥风景如画。百驿门、驿丞署、致胜楼、马神庙、戏台、书院精品酒店等公建部分,丰富了驿站大观园的文化内涵。

“走进巴楚驿城,将让你真正体验一把穿越历史、享受现代、感知未来的时空之美。”李忠夔说。

编辑:微知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