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綦江:推进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打造全国农村素质教育示范区

2015-01-26 14:51:45  来源:本网  作者:刘成

(作者:綦江区教委主任)

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市教委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我们围绕“突出教育教学中心,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三个共识。一是思想领航、科教兴区。紧紧围绕质量、效率、办人民满意教育三大目标,以教育改革促教育发展,为綦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二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筛选出近年来专业度较强、认可度较高、成效较为明显的改革举措,通过提升品质,优化结构,形成经验,为全国农村地区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三是创新驱动,创造发展。围绕“健康尊严、张扬个性”理念,突出人本意识,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形成区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模式,成为綦江教育改革的新标志。

一、我们的理念:健康尊严,张扬个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刻全面的阐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我们把綦江贯彻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概括为八个字:健康尊严,张扬个性。这里所指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涵盖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相关领域,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尊严,既充分体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学生相关权利和人格的尊重,也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秉持教育的神圣和尊严。张扬个性则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13万綦江学子身上的个体体现,“赤橙黄绿青蓝紫,汇成教育一彩虹”,既富有“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又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自信展望。从整个教育系统来说,就是要让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成就自我的机会,最终彰显出綦江教育的独特气质和魅力。

二、我们的行动:全力推进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指“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区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我们的目标是,通过3~5年改革,进一步优化完善“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区域教育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把綦江建设成为全国农村地区素质教育示范区。

综合改革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五大行动,狠抓18个项目支点。

一个中心:所有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幸福成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五大行动:课程(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五大改革行动。

18个支点:我们准备了18个项目作支点,保证改革扎实有序推进。

这里,我对五大行动、18个支点做一概述。

一是课程改革行动。该行动有5个支点。

1.构建政府主导、全域推进的课程改革新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主管、学校主体、高校参与;系统设计、政策导向、理论支撑、实践探索”的全域推进课程改革新机制,形成“整体推进、城乡互补、动态均衡、亮点纷呈”的区域课程改革新态势。
2.实施深化课程改革三年计划。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统筹设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学校各学段的课程改革;整体规划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大方面内容。利用好全国区域课程改革协作中心平台,积极稳妥深化课程改革,继续保持领跑全国农村地区的态势。
3.启动课程改革名校建设工程。组建专家团队,帮助隆盛中学、古南中学、扶欢中学、赶水中学、永新中学、綦江中学、南州中学、陵园小学、实验一小等学校制定学校课程改革规划,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校长队伍和教育团队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全市一流,在基础教育界得到专业认可的课程改革名校。

4.推进课题项目引领工程。根据綦江推进课程改革的实际,原创和引进相结合,着力推进一批课程改革重点项目,采取项目管理方式,以课题研究为导向,先试验后推广。主要课题项目有:九年一贯制教学改革、初高中六年一贯制教学改革、语文海量阅读教学改革、数学人人进步项目、攀登英语教改实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转型实验、构建社会大课堂实验、体艺特长生培养研究、以书法教育为基础的国学教育改革等。

5. 创建省级综合实践基地示范工程。根据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放眼全市、错位规划的思路,按照“一中心多基地”的办学模式,成立实践基地管理中心,整合罗家、升平、石塔综合实践基地校、横山NO.1拓展训练基地、北渡消防演练培训基地等资源,探索建立高压气候下的低海拔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观察等不可复制的地域性特色课程,建成辐射渝南黔北8区县的省级示范综合实践基地。

二是评价制度改革行动。该行动有3个支点。

1.构建学校绿色教育质量指标评价体系。构建教学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学生问卷测查、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管理评价、素质教育标志性成果认证“五维监测模式”,改变“唯分数论”的单一教育质量评价模式,促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打造重庆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和重庆市第二师范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区域、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工具开发、监测组织、数据分析、评价诊断等工作。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综合评价指标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细化、科学、系统的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评价指标、标准体系,并通过监测跟踪、积累数据、分析矫正等方式,逐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不断充实丰富重庆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的内涵。

3.深化中考制度改革。中考制度改革涉及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录取方式三个方面的改革。拓展考试内容。把理化生实验操作成绩纳入中考,坚持把初二年级的生物、地理结业水平考试成绩纳入中考总成绩,坚持语言类学科综合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丰富考试方式。尝试实施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纸笔与非纸笔测试相结合、多次考试取最佳成绩的考试制度。深化录取方式改革。赋予生源学校全额推荐权和录取权。2015年,扩大“生源学校全额推荐普通高中招生制度”试点学校,力争5所或更多。将三年后的升学指标下达给学校,由初中学校与高中学校共同制定方案,初中学校推荐、高中学校确认后录取。由于高校招生对文化要求有提高趋势,高中特长招生也必须高度关注文化成绩。

三是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该行动有5个支点。

1.建设市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加强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合作,建好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重点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主题,探索建立高师院校+区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小学实践基地学校的协同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区县教师进修学校+高师院校+中小学校的协同创新在职教师培训模式。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1+5”行动计划,即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实施师资共建、基地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共建、学分互认五大工程。

2.打造重庆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验区。按照重庆市教委的统一部署,我区先行先试,探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有效模式。到2015学年结束完成全区所有教师的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3.建成綦江教师教育学院。整合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科所、区教育技装中心资源,加强区教师进修学校硬件建设,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培训师队伍,建成集社科研、教科研、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和教育装备支撑为一体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学院,使其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全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智力库、渝南黔北教师执业水平提升的加油站,教师缓解从业压力的缓释器,为綦江再新增一所大学,提升綦江城市形象。

4.构建区域校长、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健全国培、市培、区培、校本研修、自我研修五大培训体系。建好国培、市培、区培校长、教师备选库,构建“金字塔”校长群体培养课程体系,优化区培32个项目课程体系,高质量完成本周期内的区集中80学时全员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进一步指导学校建立校本研修制度,坚持实施项目管理,逐步实行培训券制度,建立跨校研修制度。推进学分银行管理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制度和城乡互动交流制度。引导校长、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

5.创新区域整体教研方式。完善区、学区、学校三级教研网络,融教研训于一体,大力推进主题式教研。列出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真实问题,采用主题的方式设计教研活动,既有理论的引领,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推广运用。加强规模较大学校的教研组和规模较小学校联合教研组建设,切实加强学科教学的研究。

四是办学体制改革行动。此行动有2个支点。

1.引进民间资本发展科教事业。结合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区委区府东部新城战略发展部署,拟引进民生教育集团资金,在东部新城整体迁建职教中心并创建为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布局教育科研院所,创办重庆技师学院,建成学前教育总部基地等项目。如引资成功,将对提升綦江新区形象,丰富城市内涵,促进綦江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深远的战略意义。

2.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发展多元教育。合理规划整合城区教育资源,改善硬件建设,采用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举办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民办学校,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整合农村闲置教育资源,分片区举办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学生小班教学。举办农民教育学校,组织地方农民和返乡农民工进行素质提升和创业设计教育,助推新农村建设提升内涵。

五是管理体制改革行动。该行动有3个支点。

1.实行校长任期职级制,着力推行学校自治

以教育部颁布的校长标准作为校长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依据,试行中小学校长任期制,探索推进职级制,使中小学校长的成长和管理走上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发展轨道。2014年秋期部分新任校长试行任期制。由教委主任与其签订三年任期合同,约定任期办学底线目标。对校长的考核实行学年办学水平与三年任期目标达成度相结合,考核结果与校长的任免、待遇硬挂钩。创新决策、执行、监督的三位一体新型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代会制度,学校改革发展重大事项需由教代会表决通过,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由教代会选举产生校务委员会,成员由校长、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行政班子和党组织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下设教育教学小组和基础保障小组,作为专业机构对各种方案进行业务把关。学校的办学章程、人事任免、基础建设、财务开支、评职竞岗、评优评先重大事项,均需由校长牵头提交方案,交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由校长带领行政班子执行。不断完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推行学校自治。

逐步探索推进校长职级制,并与校长待遇挂钩,待条件成熟后试行。

2.实行学区社会治理,务实逐步推行学区自治

建立健全学区内教育治理结构,处理好治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将学区职能逐渐向社会管理过渡,逐步实现学区自治。赋予学区统筹协调、指导检查、招生区域划分、质量监测反馈等功能。盘活学区内资源存量,打破校际资源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形成学区内有限教育资源的聚集效应,促进学区内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每个学区聘请一名法律顾问,为辖区内学校提供依法办学、依法维权法律服务。

成立学区教育自治委员会,由学区所在地政府领导代表、资深退休教育人士、社区民意代表、行风监督员、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人员组成,监督办学质量、师德师风行风,定期反馈社会对教育的反映,评议学区内学校依法办学、教育教育改革、教育质量、师德师风等方面的情况,评价校长任期业绩。每学期、学年独立形成辖区学校办学水平报告,作为考核学校、校长的重要依据。

3.实行校际互促管理,不断深化学校联盟自治

深化职教、幼教三区联合考核联盟、初中未来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联盟、小学联盟、渝南黔北农村小学联盟自治,推动组建普通高中学校联盟。由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政策、经费、人力资源支持,相关职能科室、站所给予专业支持,在学校治理、课程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共同探索,互相促进,不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科学化研究水平,实现联盟学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我们的保障:建立推进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区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采取综合改革的办法,统筹兼顾,上下结合,部门协调,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凝聚共识,减少阻力,增强引力,形成合力。

(一)加强统筹协调。区政府成立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教委、发改委、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域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各负其责,切实承担起推进教育改革的责任,积极支持教育改革。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重大问题,加强政策协调,建立改革重大政策突破机制。

(二)加大激励引导。实行改革项目申报管理制度,区教委匹配100万元改革项目资金,支持改革条件成熟部门和学校先行先试。各学校按照区教委综合改革部署,根据各支点项目要求,向教委申报项目,由教委批准后匹配资金支持。区教委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淘汰一批毫无进展、有名无实甚至发生偏差的项目,补充一批基础好、积极性高且初显成效的项目。通过召开座谈会或现场推进会等方式,在更大范围推广典型做法和经验。把项目试点成效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对成效显著的个人、单位和学校,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设立高考质量奖励项目,对有功人员实施奖励。

(三)强化检查监督。密切跟踪项目试点进展,定期通报情况,加大督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建立项目试点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将任务分解到具体科室和单位,明确分管领导,落实责任人,确保可衡量、可检查。建立健全重大项目改革决策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四)完善内控管理。改革绩效考核制度。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质量中心,优化简化绩效考核指标。将30%的绩效工资全部返还给学校,由学校制定方案自主考核,校级班子目标绩效考核由区教委负责。年度目标考核经费由区教委负责统筹考核后按等次发放到学校,学校则按学年度制定考核方案于学年初报区教委审核同意,年终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主考核发放。完善后勤管理制度,改革临聘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建设工程项目超概监管制度,健全基建维修管理制度。

(五)营造良好氛围。大力争取教育部、市教委、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和社会的支持和各部门街镇的配合,全面深入宣传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争取社会各方理解支持,合理引导改革预期,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接国家级、市级、区级媒体深度参与宣传报道教育改革的机制。集中力量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典型经验进行重点宣传。加强舆情监测、研判,提高热点舆情应对能力。


编辑:邹开平 胡燕磊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