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斋堂村:古塔古寺古城垣

2016-04-15 14:23:48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连绵起伏的西山腹地,蜿蜒流淌的清水河流域,有一个古老的村镇――斋堂(属于门头沟区)。以斋堂为代表的百里山川,古称灵桂川,今称斋堂川。从古至今,斋堂一直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仍为斋堂镇政府所在地。

从街边几人合围的老迈古槐,你就能隐约读出斋堂的沧桑年代。寥落的枝桠酷似耄耋老人稀疏的头发,而庞大的身躯依然倔强挺立着,这是古镇“活的”年岁最老的长者,望一眼就禁不住让人浮想联翩。

这座被时光珍藏在西山深处的古老村镇,风土醇厚古韵悠长。村落建于山前平地,北依九龙头,南望凤凰山,清水河从村外缓缓流过,是被称为九龙朝二凤的风水宝地。

斋堂这个村名听起来就隐约感觉与佛教有关,因为佛教寺院把僧众用饭的场所称为斋堂。当地民间,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灵岳寺,后有斋堂城”。灵岳寺位于斋堂村北山,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看来这古镇与寺庙确有渊源。

古镇北部,崇山峻岭间有座奇异的山峰白铁山,拔地而起,势压群峰。整座山峰呈白色,古称“白贴山”,古刹灵岳寺坐落于山前平地。史料载:“环寺长松蔽日,拔山乔木参空,壮气象之光辉,尽峰峦之雄美,真梵王之宅。”

灵岳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等一应俱全。山门精巧别致工料讲究,大雄宝殿端庄肃穆气宇轩昂,气势令人震撼。大殿内,粗壮的立柱和凌空飞架的巨梁,是如何运输安装的简直不可思议,着实惊叹古代建筑工匠的聪明智慧。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偏乡僻壤,能建造如此精美恢弘的庙宇殿堂,让人叹为观止。这是门头沟西部深山建庙较早、规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寺院。

寺庙建成后香火极盛,因往返路途遥远,进香朝拜的人多在山下寄宿,寺院的僧人就在山下设场施粥,招待各方游僧和香客,开始称“斋场”。年深日久,“斋场”顺理成章就演变成了“斋堂”,加上此地山场开阔交通便利,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来定居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就形成了聚落。

虽说历经千年风雨,屡遭战火,地处偏乡僻壤的灵岳古刹居然保存了下来,政府实施保护性修复,古老的寺院已恢复原貌。“寺院内古松参天,清幽静逸,置身天高地远的古寺,恍惚耳畔传来悠远的暮鼓晨钟和清脆的木鱼声,空中似飘散着淡淡的禅味……”

一座寺庙竟然成就了一个古村落,世间造化真是神奇。如今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寺庙依旧,村落几经变迁再无当年的模样,只有那伫立街边的古槐,穿越时光成为岁月的见证。

徜徉在古镇街头,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看见北山坡上耸立的一座山门,这是古镇的天仙娘娘庙,早年间每到正月十五和四月二十八都举行庙会,斋堂川58个村都来参加,幡旗招展,鼓乐喧天,热闹非凡。

30多年前就读于天仙庙脚下的斋堂中学,全校师生曾在寺院空地开过大会。当时天仙庙保存尚好,还是男生们的宿舍,如今殿宇坍塌断壁残垣,唯山门耸立成为斋堂一景。

斋堂以石桥沟为界,西为西斋堂,东为东斋堂。西斋堂狼窝沟西侧,至今保存两座明代密檐古塔,塔身挺拔俊秀,玲珑典雅,在深山十分罕见。离塔大约一公里远的坡地上,有灵岳寺的下院宝峰寺,这塔极可能是高僧圆寂的灵塔。辽代,宝峰寺出过著名的高僧通理大师,房山云居寺辽代刻经中有通理大师刻制的经板4080片,占云居寺石经总量的三分之一。1999年9月9日云居寺隆重回藏的正是这些辽代石经。

历史上京西是国家的天然屏障,斋堂西北的崇山峻岭,有防御蒙古部族的边关险隘天津关、黄草梁。明景泰初年,朝议京西北防务时,监察御史郭仲曦就提出,“天津关、斋堂乃要害处,可设一城。”万历二十二年沿河城守备李化龙又提出:沿河城偏处一隅,为便于相互支援,拟再建斋堂城以呼应。万历二十五年,斋堂城落成,城垣长宽各一里,东门名“廓清”,西门称“缉宁”。

然而,世代传说中的斋堂城,并非是指明代修建的斋堂城。古籍载,唐朝末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坐镇燕幽,曾设玉河县城。清水(距斋堂15里)双林寺,辽代,经幢上刻有玉河县令的题名,也就是说从唐五代到辽代初期,玉河县城就建在斋堂。专家考证,元代玉河县城尚存遗址,明代的城池只是在原址上重新修筑。

清嘉庆年间,清水河暴发山洪,老城被席卷而去,只有东门“廓清”保存至今,旁边一座古色古香的老戏台,曾成就过“京都六合班”的辉煌。烽烟尽,锣鼓歇,云烟梦境转头空。

斋堂自古“山深民淳,地僻俗美”,因而成为“隐者之所宜居”。元代道人尹志平隐居西山多年,留下很多吟咏西山的诗篇。诗人笔下的西山,一派大野的田园风光,一幅大美的民俗图画。其中一首《咏西山》,最是生动贴切脍炙人口:“西山深处道人家,养道修真何处加。九夏高眠无暑气,三秋结实有新瓜。乱山坡下宜禾黍,浑水河边长桑麻。四季平和人事少,三餐终日是生涯。”

元至正年间,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的山长熊梦祥,隐居斋堂以著书为乐,在长达十二年的隐居生活中,撰写了在北京的历史记载中占有显著而重要地位的《析津志》。此书记载自先秦至元末北京地区的历史,虽有散佚,却是最早的北京地方志,对后世北京地区志书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其友人留下的诗中,可以看出古人对斋堂的赞美:“先生去隐斋堂村,境趣佳处如桃源。西出都门二百里,山至周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孙淑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