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2016-01-21 11:17:3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SystemMaster

一座座文化礼堂的建成,凝聚着乡村的精神底色,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培育提供了可能

让乡村文化活起来

本报评论员 江晨

崎岖的山路上,清一色的老人,步履蹒跚,翻山越岭赶往相邻的村庄听戏,这是2011年笔者在我省欠发达山区蹲点调研时,印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幕。农村人对文化娱乐及精神生活的渴望,并不比城里人少半分。在看电视、上网、搓麻将已不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时,在他们找不到充实心灵的家园时,“种文化”的“文化礼堂”应运而生,“文化礼堂+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经济新业态。

自2013年起,我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连续3年列入省政府十件实事项目,截至去年底,全省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约5000余个。一座座文化礼堂的建成,凝聚着乡村的文化底色,从物质形态上保障了乡村文化的呈现与栖息,为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培育提供了可能。

如何利用文化礼堂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我们欣喜地看到,昔日几多落寞的废祠堂、旧庙宇、即将倒塌的村校,变成了丽水山里人“快乐村晚”的大舞台;台州金大田村,文化礼堂既是村里的荣誉殿堂,更是村民最骄傲的农村传统文化、村史和个人成果展示厅;江山大陈村,文化礼堂成为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原型的村歌、故事、快板、相声等乡村文艺的发源地;海宁黄湾镇尖山村,定期组织乡贤、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老寿星、文明示范户、五好家庭等走进文化大礼堂评选,以身说教,切实提升道德感染力……

不得不正视,在目前文化礼堂的建设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走访时就曾发现:个别村只是简单复制别村的做法,其文化活动不能从根本上展示本村的特色,得不到村民的认可;一些村重视经济“硬”投入,忽视文化“软”投入,只把建礼堂当做造房子,不考虑如何利用礼堂惠民。此外,没有长效的管理机制、缺少持续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活动缺少创新、文化人才队伍缺乏等,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只有从每个乡村的实际出发,才能够让文化礼堂提振乡村的“精气神”。让农村文化礼堂“活”起来,需要丰富文化活动载体,只有那些如实记录和反映乡村生活、接地气、乡土范的文艺活动,才能走进农村男女老少的心里;让文化礼堂“动”起来,需要一支扎根基层的文化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在武义陶渊明后裔聚居地的东垄村,笔者有幸与武义文化局研究员唐桓臻和村“舞美指导”陶元淮攀谈,这些老一辈能人不仅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了如指掌,而且能用“三句半”、“唱道情”等文艺形式,将乡土文化悠悠送进乡亲们的心田。他们还积极引入大学生村官等“外援”,誓让千年村庄文化永流传。

城市飞速发展,对现代人而言,乡村最大的吸引力,莫过于那抹挥之不去的乡愁。多年以后, 我们可能早已淡忘故乡的人物风貌,但依然会清楚记得,一首动听的村歌、一场精彩的社戏。我们有理由坚信,这些原生态的文艺,因文化礼堂而汇聚,将一路伴随游子们远行。

编辑:徐强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