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我们为什么需要“乡愁”

2015-11-25 16:10:41  作者:SystemMaster

我们为什么需要“乡愁”

——“乡愁”图书阅读札记

杜浩

在中国人最珍视的团圆佳节中,“乡愁”一向是最牵动国人情感的关键词。这使笔者想起曾经阅读的几册有关“乡愁”内容的图书。《乡愁北京》:一座城市变迁的印记

《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是一本用图像和文字共同记录一座城市的变迁史的图书。作者沈继光从1984到2006年,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这本书选取其中400余幅作品,每幅图片后均附有详尽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展现了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再现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所以称此书为北京的“残片图本”,或许因为本书记载的是这座城市即将消失和已经消失的那部分的残片,而其中一些地方,如今已被夷为平地……

该书出版后,不论是文化专家,还是普通读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沈继光借助于照相机的镜头,读一座消失中的大城,捕捉其呈现于夕阳余晖中的苍凉姿态,所传达的不只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变迁,也是一般所谓的历史推移、时间迁流的消息,和这动荡、流转留在‘物’也即‘普通人生’之上的印痕。”《乡愁里的中国》:越来越陌生的乡村《乡愁里的中国》由政经记者叶一剑所著,作者以其亲身经历和思考,从“乡土中国”“城市中国”“城市化中国”“域外中国”4个层面,来发现和讲述一个政经记者眼中的“真实中国”。其中,乡村、乡愁的消失,和城市人的陌生感与无归宿感,是作者感触最深最痛的内容:“每年我都会不止一次地回到故乡,回到乡村,只是,这么多年,每次回到故乡总能感觉到越来越熟悉的陌生感,这与我的思想变化有关,同时,与故乡的变化更有关。”

“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故乡都在加速地崩塌。城市的变革,中国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阅读此书的意义,就在这里。《乡愁与良知》:对乡愁的独到感悟

《乡愁与良知》是文学翻译家林少华的散文随笔集。写这样一本书是因为“小山沟让我产生了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思——乡愁,即对故乡一草一木的顾盼、眷恋和思念。”因此,在书中,他用很多笔墨对母亲、父亲艰难生活,自己与父母的聚少离多和个人的辗转漂泊,以及故乡的物事进行抒写,这一切都成了他寄托乡愁的投射。在作者看来,“‘陌上花开,应缓缓归矣!那应该是我们心底最坚硬而又最柔软、最厚重而又最缥缈、最庄严而又最平常的情感。乡愁是其他所有情感的基石和酵母,由此生发出悲悯、仁慈和爱,生发出文学情思和美感。而它的理性结晶,我以为就是良知。施之于教育,使得我叩问大学的灵魂和教授的操守;施之于文化,使得我懊恼‘窥海斋’的终结和优雅的消失;施之于社会,使得我质疑镇长的奥迪和娃娃鱼的遭遇;施之于翻译,使得我选择了村上春树和他的‘高墙与鸡蛋’。”这种对“乡愁”的感悟,既包含对自我职业身份的理解,也促使他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