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周渭祥:种粮大户成了农村致富的“领头羊”

2014-02-25 15:41:29  作者:SystemMaster

白龙桥镇东周村历来就是婺城区的种粮和产粮大村,村所在的白水畈拥有丰富的耕地资源,是婺城区的高产畈之一。现在正值农闲时期,来到田畈地里,却见在冬日的暖阳下,一名中年男子正在用锄头翻看着田里的土质情况,为下个月中旬的新一轮翻耕作准备。他,就是种粮大户周渭祥。

15岁“耕”出半边天

1958年,周渭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周渭祥是老大,底下还有4个弟妹,再加上父母和叔叔,一家8口人就挤在45平方米的土瓦房里生活。

虽然生活困苦,周渭祥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但为了缓解家里的负担,懂事的周渭祥高小毕业后便决定不再读书,而是到生产大队劳作挣钱补贴家用。15岁的瘦弱肩膀帮着父亲挑起了半边天。勤劳肯吃苦的周渭祥用不了多久就成为劳动主力,到了16岁,他开始包工(包下一亩田地独自耕作),这样的耕作模式工分高,而且多劳多得。除此之外,他还干着挑猪粪等脏累活,不舍得放弃一点时间来休息。一年下来,他可以完成4000多工分,按当时10个工分4角钱左右的换算方式,周渭祥一年能赚160多元,比大多数成年人还赚得多。没过几年,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周渭祥已经成为了生产队的队长。

实施包产到户后,身为队长的周渭祥让村民优先挑选田地,自己则硬着头皮把村民挑剩下16亩生产力低下、偏僻的田地全部包揽了下来。为了带好头,激发农民种粮热情,他和妻子辛勤劳作,最终把这些村民眼中的“死田”给救活了,实现亩产700多斤,还获得了专用来奖励那些卖给国家一万斤以上粮食的农户的“万斤粮大户”称号,获得了一个挂钟和一张凤凰牌自行车票,当周渭祥推着这辆“高级车”回家时,风光一时无两。

1981年,周渭祥终于在老房子前造起了属于自己的水泥平房,虽然也不过只有75平方米大小,但看着这座靠自己辛勤劳动换来的房子,周渭祥心中是说不出的自豪。

东周致富“领头羊”

2006年,周渭祥首次试水规模化种粮,向村民承包了60余亩耕地。由于田间管理得当,一年辛苦下来,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尝到甜头后,次年他又多承包了70余亩耕地,到2008年达150余亩,最多的时候,承包了370多亩,成为了白龙桥镇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还投入资金建了晒场和仓库,目前晒场面积300多平方米,仓库面积达200多平方米。

周渭祥一直把发展粮食生产当作自己多年来的目标和梦想。随着他种粮梦的实现,村民们,甚至外村的人都纷纷慕名来到他家向他取经,他也毫不吝啬,将自己的种粮经验倾囊相授。除此之外,周渭祥还是连任六届的东周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东周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基础设施滞后、公建设施匮乏、危旧房屋较多、道路狭窄泥泞、文化娱乐无场所的现状,2008年以来,在婺城区农办及白龙桥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帮助下,他着手开展村庄整治工作,大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惠农政策是定心丸

种了这么多年的粮,周渭祥是越种越有信心,“以前虽然承包的耕地很多,但是除去越来越高的人工费和土地承包费等成本,利润十分有限,但这几年不同了,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提高良种补贴、建材下乡等惠农政策,国家连续多年提高粮食收购保护价,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让我们这些种粮户吃了一颗‘定心丸’。”周渭祥开心地说,“前几年,村里良田抛荒、种单季的比较多。现在有了国家的惠农政策,抛荒的没有了,种单季的也很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更舍得投入机械设备,甚至一些大学生也选择种粮创业呢。”

除了种粮有补贴,买机械设备也有补贴,周渭祥现有的插秧机、烘干机等多台设备,政府都给予了机器价格70%左右的资金补贴。“种粮这事以后肯定要年轻人来接上,我们这代人种不动了,就怕断了代,不过看到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这个问题根本不用担心了。”周渭祥的儿子是邮政系统里的一名快递员,如今也有了回来跟着父亲种田的意愿。

转走科技种粮道路

如今的周渭祥已经是一位十分成熟的种粮人,没有了过去的倔强逞能,多了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将承包田地保持在200~300亩之间,开始走上机械化的科技精品种粮道路,“光靠简单劳力和租用机械是不能满足规模化种植需要的,要提高产量,节省劳动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种粮模式,引进先进的种粮技术和耕作机械,实现科技兴农,共同致富。”周渭祥如是说。

2008年,他自购了一台湖州三联收割机,此后,又陆续在机械设备购置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十多万元,基本实现了从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管理和操作,对田间实行科学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还有效带动了农户的增收,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的粮食生产道路。

除此之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还创办了金华市锦能粮食专业合作社,开始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农户加入合作社,共同发展粮食生产。为了解决农田水稻病虫害问题,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环境污染,周渭祥又带领村民创办了东周植保服务合作社,开始从事植保防治作业服务、技术及信息服务,并承担本村近1000余亩水稻田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