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寿县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打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精品工程,合理整合土地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的强劲号角。
打造农建精品工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近年来,永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任务来抓,成立项目建设统一领导机构,形成“政府负责,部门配合,镇村协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农建项目建设中,该县牢固树立标准质量意识,坚持做到“四个不开工,一个不计量”,即没有签订协议的不开工;没有签订按期高质量完成任务承诺书的不开工;没有递交不拖欠农民工工资承诺书的不开工;没有给机械操作手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不开工。一个不计量,就是质量达不到验收标准的不计量。
常宁镇朱家咀村是永寿县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全村土地面积1573亩,其中荒山荒坡面积1016亩,主导产业以粮食种植和劳务输出为主。2012年全村将527亩耕地流转给陕西大统公司发展核桃产业,仅两年间,该村群众竟悠然地做起“地主”,当起产业工人,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3800元一跃达到6731元。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是近年来永寿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做法。该县研究出台《永寿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进行土地流转。同时,对于转入土地的经营公司来说,土地资源量增加,集约化程度提高。有利于降低土地开发成本,对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具有巨大意义。
招商引资建园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2012年6月,马坊镇采取“企业+农户”的模式,将去年治理的项目区3000多亩坡耕地流转给大统公司,建成了优质核桃示范区和育苗中心,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多名。“现在咱也成了上班一族了,每年也能挣个万把块钱,而且打工就在自家门口。”张民选自豪地说。
该县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解除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在城市生产生活更加踏实。同时,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带回的资金用于农户自建,又促进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从而推动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由于大统等公司的引进,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加大,经营业主优先聘用该村务工群众,呈现出了务工选择和务工收入日趋多元化。
发展特色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走进御驾宫镇翟家山村多维种植养殖基地,上万只野山鸡振翅飞翔,一排排猪舍错落有致地呈现在眼前。翟家山村三面环沟,荒坡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2011年,总投资5.7亿元的陕西多维生态立体种养基地及深加工建设项目落户该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不仅使该村的闲置土地得到开发,还带动周边镇600多贫困户从事生态养鸡、中药材种植,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截至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栽植核桃5680亩,建成生态野山鸡养殖舍14栋,饲养野山鸡2.5万只,套种中药材(丹参)2000亩。该项目建成后年营业销售收入可达4.8亿元,利税9800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
近年来,该县以打造全国果业强县、全省畜牧大县、全省核桃名县为目标,规划建设黄土地休闲农业示范片区、御驾宫核桃种植示范片区、店头仪井现代果业示范片区、永平北部畜牧养殖示范片区等四个现代农业片区,在此基础上建成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逐步推进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园区聚集,辐射带动全县传统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截至目前,该县苹果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示范园107个;畜牧业在本香、温氏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建成规模养殖场197个,发展示范户3560户;累计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60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18个;核桃产业引进陕西多维、陕西大统等龙头企业8家,流转土地10.6万亩,其中2012年通过土地流转新栽核桃8.65万亩,核桃面积累计发展到18.8万亩。今年该县依托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项目,实施坡改梯11366亩,受益6490人,项目区人均新增基本农田2.18亩,夏粮总产4.37万吨。通过土地流转达到“一份土地、两份收入、三面兼顾”的效果,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基础,也为解决因外出务工带来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趟出一条路子,真正推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