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白俊国:发展规模设施农业 让村子点燃致富梦

2013-11-21 14:11:29  作者:SystemMaster

“家住徐柏庄,地薄不打粮,收入没几个,年年没指望”。上世纪的大兴区安定镇徐柏村的村民们,曾用这个顺口溜来自嘲。然而,在村支书白俊国这个“火炬手”的带领下,十多年来,村里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让村子点燃了致富梦。

“村里停水停电欠外债,村委会连间办公室都没有。”说起2000年以前的村子,白俊国心生感慨,不光村里破败,人心也不齐整,干群矛盾突出。换届选举时,村里曾有人说:“电都没有,还争着当官儿呢。”

在徐柏村最艰难时刻,白俊国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2001年6月,白俊国当选村主任。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供电局,自己掏钱把村集体欠的4万多元电费给补上,让村里浇庄稼地的水泵开了阀。

以前,白俊国在外跑个体运输,一年净赚十多万元。他妻子说,“放着在外头好好的钱不挣,偏要当这个有几十万元窟窿的村官。”面对妻子的埋怨,白俊国说:“村里人富不起来,光我一人富起来,又有什么用呢?”

“新官上任三把火”。白俊国的第一把火就“烧”在自己头上。起初,徐柏村大棚蔬菜只有100亩,需要在村里规划棚区,对土地进行整理。村里决定发展设施农业,虽说村里人都同意,但没有一个人动真格的。“我给家里人做了将近俩月思想工作,先无偿拆了岳父家的房,盖了棚。”大棚建起来了,老岳父也得罪了,但村民却看到了希望。

第二把“火”烧得更旺。大棚建好了,村民逐渐富裕了一些。可市场千变万化,如何打开市场很关键。为解决这一难题,2007年白俊国带领95户菜农,成立了兴富徐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兴富徐”商标。请专家、学技术、拿订单……通过努力,徐柏村目前已经建成800亩蔬菜大棚,蔬菜品种多,销路拓展到中国香港等地,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第三把“火”则烧热了文化。村民富了,文化活动不能少。“以前镇里的文化活动我们村一个也不参加,更别提区里的了。”白俊国说,村里1953年就成立了河北梆子剧团,已中断多年。一次,他听到有个村民在地里哼唱河北梆子,便下决心要把剧团再办起来。“别看都是农民,可大伙儿上舞台一装扮,这唱功可是没的说。”村里的剧团作为“星火工程”文艺惠民演出队,逢年过节不停地在区里巡回演出。前一段时间,他们排的戏在央视《一鸣惊人》栏目演出,唱红了京城。

“老百姓兜儿里没钱,啥都白说。”这句话白俊国不仅时时挂在嘴上,而且事事都忙在脚下。平坦的柏油马路,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宽敞明亮的住宅,如今村民年人均收入1.6万元,处处是新气象。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