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1亩地长出3万元 遵义县农民会种田

2013-05-31 23:31:10  来源:城乡统筹网  作者:aster

【城乡统筹网讯】解决农民增收难是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千方百计思考的老话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核心在增收。

拥有100余万农民之众的农业大县遵义县,提出在2014年成为全省、全市的小康示范县。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农民增收的大问题:农民增收靠什么?农民增收干什么?农民增收怎么干?

遵义县创新探索实践的农业“321工程”响亮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在“万元田”、“千元院”发展基础上,通过增加投入、调整结构、设施配套和科技应用,进一步优化各类产业组合模式,多措并举,最大限度激活增收潜能,将土地亩产值和户均畜牧渔业效益梯次提高到3万元、2万元、1万元。

调查显示,遵义县“321工程”围绕“三大农业板块”,紧扣“四型经济”,着力“四种工程”,在提升传统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黔北钱仓、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随着这项工程的深入推进,优良的种养模式、觉醒的市场意识、提高的科技水平、超前的布局谋划、转型的农民观念……雨后春笋般呈现的典型、经验和示范,引领成千上万的农民向着高产、高效的增收大道迈进。

优良的种养模式引领高产

1亩地纯收入1-3万元不是“神话”

阳光下,宋诗富家的香葱层次分明:深绿,淡绿,绿中泛黄。

三种颜色深浅不同的香葱分布于同一块地里,代表正要采卖的香葱、一月期的香葱、十天前栽的香葱。

4月27日中午时分,记者走进遵义县三岔镇红星村香葱种植大户宋诗富家,只见他两夫妇正在将一大早从地里采回来的香葱进行整理,一株株带泥黄须连着白色葱梗再连着绿色葱苗的香葱,在他们眼里满是喜悦和票子。坐在有些刺鼻且弥漫葱味的屋子里,宋诗富给我们讲述他的种葱经:当前采收的是第一季,去年11月移栽,今年大年过后即2月上市卖到4月,多是贩子来收,价格每斤从大年期间的2.3元卖到1.8元、1.5元,最低卖到0.5元。1亩地产香葱4500斤左右,按平均价1.3元计算,亩产值5850元。

边采边卖边栽,第一季未等卖完就又栽下进入第二季,早在3月就栽上了,由于这季气温高长势快,6月中旬就上市,可以卖到7月。这期间的价格高,平均1斤3元左右,亩产量3000斤,亩产值9000元。

继续边采边卖进入第三季的7月至10月,亩产量3000斤,单价2元,亩产值6000元。三季的亩产值加起来共21850元,减去种苗、肥料、生物农药等成本3600元,1亩地种香葱可以纯收入18850元。据了解,宋诗富家6亩香葱年收入10万元以上,这已成为他家的主导产业。“1亩香葱等于20亩水稻的收入,或等于种20年的水稻。”宋诗富说。

“一年至少种三季。劳力跟得上,采栽及时,种四季也可以的。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宋诗富说。

“天天卖,天天栽。”宋诗富的爱人钟声花说,早上采葱,中午卖葱,下午栽葱,几乎是“三点一线”。这种“葱+葱+葱”种植模式提高复种指数的同时自然增加了效益。

村支书柯友伦介绍,全村400多户农民种香葱1300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村里每年以500亩规模推进,计划扩大种植3000亩,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在南白、三合、团溪、鸭溪、三岔、龙坑……在遵义县的30个镇乡,“321工程”探索出的多种立体生态、高产高效种养模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催生了一大批名副其实的“高产农田”。

走进遵义市市长菜篮子工程之一的南白镇民主村村民舒健的蔬菜基地,白色的大棚内,刚采收完的白菜窝旁边,已长出长长的丝瓜苗,丝瓜苗边是向高向上的四季豆藤,整个大棚呈现“瓜—豆—瓜—豆—瓜”高矮相间并行分布竞相生长的形态。而在另一个大棚,白菜采收后,是结着小瓜的“苦瓜—空心菜—苦瓜—空心菜—苦瓜”模式。在白菜收后的又一个大棚里,一米多高的西红柿已开花结果,正在整枝梳果的村民冉启芬告诉记者,还有一二十天要上市了,早上市价钱高。记者从挂在棚里的“种菜档案”上发现,白菜是今年2月24日移栽的,西红柿是3月10日移栽的。据介绍,他的设施栽培年亩纯收入2—2.5万元,露地栽培蔬菜亩纯收入1—1.5万元。同一块土地,轮番种植,效益自然就高了,这里的农民不简单。

“321工程”帮助农民解决了如何“种”的现实问题,不仅让优良的种植模式在种植上起到示范引导,而且在养殖业上亦催生了“龙头+基地+农户”、“龙头+合作社+农户”等优良的养殖模式。

一张黝黑的脸庞,一身朴素的衣衫,背着一个斜挎包,农民郑忠贵骑着摩托奔跑于三岔镇红星村的乡村公路上。这个由常年养母猪下崽到建起2305平方米养猪场的养殖大户,以“150型标准化猪舍+大白品种+EM生物技术养猪法+沼气池”养殖模式,自种牧草30亩,年出栏量在500头以上,养猪纯收入由建厂初的20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万元。

调查发现,遵义县创新探索的农业“321工程”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给农民指明了方向:

亩产3万元产值的庄稼主要布局在设施农业起步早、高效作物发展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区域,以组培育苗、无土栽培、避雨栽培、配套滴灌喷灌的设施栽培、种苗生产、特色种养业等为主。典型模式有大棚香菇种植、设施无土栽培蔬菜、设施提子、林下天麻、“四种工程”(种子、种苗、种禽、种畜)生产、苗木花卉苗圃、设施栽培草莓(西瓜、食用菌)、特色养殖、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

亩产2万元产值的庄稼主要布局在城郊镇乡、交通便捷、群众商品意识强的中路(南白——三合一线以城郊蔬菜、设施育苗、食用菌为主)、东路(苟江—三岔—龙坪一线以辣椒、提子、西瓜为主)、西路(龙坑—鸭溪—枫香—马蹄—泮水一线以夏秋反季节蔬菜、草食畜牧为主)“三大农业板块”经济区,以反季节蔬菜、商品蔬菜、特色农产品、精品水果、优质稻米、良种畜禽、中药材种植等为主。典型模式有中路设施栽培蔬菜(南白民主市长菜篮子基地、北京华联基地、龙坑梳池蔬菜基地等)、反季节蔬菜、养殖大户、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等。

亩产1万元产值的典型代表和生产模式在传统农业提升区域,主要以露地蔬菜、烟葱套作、粮药套作、林下种养、特色种植(葱、蒜等)、稻鱼共生等轮(套)作优良种养模式为主。典型模式有虾子清坪春提早秋延后高效露地蔬菜种植(菜+粮+菜、菜+菜+菜)、三岔红星城郊专业香葱种植(周年种植香葱3-4茬)、泮水纸厂低热河谷错季蔬菜周年生产(“白菜+西红柿+豇豆+白菜”和“一年露地种植蔬菜四茬”)等等。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种植到养殖,遵义县遍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321工程”闯开了农业高产增收的大门,千姿百态的优良种养模式让成千上万的农民越来越体会到其间无穷的魅力。

科技与市场“双轮驱动”

学会算账的农民明白大棚果蔬多能卖好价

4月15日,天气很热,坐在龙坪镇兴隆村村民周余发简陋的田间工棚里,品尝着刚从地里采回的红红的草莓果,分享这个朴实庄稼汉成功的喜悦,没想到算出的是一笔了不起的丰收账和背后孕育的市场和科技意识。

先算毛收入账:他家的7亩草莓,从去年的11月卖到4月中旬已接近尾声,每亩草莓7000窝产量2000斤,价格每斤单价随着市场变化,45元—40元—35元—25元—20元不等,越早越贵,大量上市时就便宜。按保守价25元计算,1亩草莓毛收入=2000斤×25元=50000元。7亩草莓毛收入=50000元×7亩=350000元。

再算成本账:1亩草莓的成本=种子300元+肥料300元+大棚1750元(一个大棚需投入3500元可使用2年)+土地租金800元+人工工资2500元(50个劳力×50元)=5650元。7亩草莓的成本=5650元×7亩=39550元。

再算折损:1亩草莓折损500斤×25元/斤=7500元。7亩草莓折损=7500元×7亩=52500元。

最后算纯收入:1亩草莓的纯收入=50000元-5650元-7500元=36850元。7亩草莓的纯收入=36850元×7亩=257950元。

算着算着,高效收入的背后折射出周余发强烈的科技和市场观念。周余发说,第一,种草莓要选好品种,以前种本地草莓,不好卖,现在种的是从外地进来的牛奶味的品种;第二,育苗要提早,其目的是为上市打好基础。第三,早期壮苗可施叶面肥,进入后期少催肥,要控制好长势。第四,为了授粉,喂了17桶蜜蜂,每个棚1桶蜜蜂。

“不等这季收完,我在5月就开始育苗,8月栽下去,又进入11月采收。这样,我的草莓上市早,价钱高,别人赶不上我。”周余发说。

在遵义县,像周余发这样尝到甜头的农民不在少数。“春提早”“秋延后”“茬口”“套种”“良种良法”……这些挂在农民嘴边的热词,正开启他们市场、科技观念的心智。

同行的县农牧局的同志说,农民高收入的背后,离不开优良的种养模式,离不开科技的应用和对市场的认识和研究。

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科技的力量撬动了农民意识的觉醒,他们在生产中以科技为支撑,配套组装集成技术,综合利用农业科技,坚持长短结合、高矮搭配,在季节衔接和茬口安排上注重水、土、温、光、空间的有效利用,同时,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标准化要求,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成为一方的致富带头人和科技增收的实践者。

“市场有龙头,科技有企业,种菜的农民都在学会科技,都在学会研究市场。”遵义县农牧局长王键说。

如今的遵义县俨然成为黔北乃至贵州名副其实的农业科技试验场。仅今年4月,全省、全市有关食品安全、市长菜篮子中心城区保供基地、全市春耕生产和现代农业园区4个现场会在遵义县召开。

走差异化种特色庄稼

因地制宜调整结构推动农民主动转型

初夏的阳光照着碧波荡漾的乌江库区,粼粼的江水把天空映衬出一片蔚蓝。

站在遵义县乌江镇乌江岸边向下俯瞰,蓝蓝的库面上,浮动着的网箱一字儿排列。经过多年的发展,辖区网箱由最初的300平方米发展到现在的12万平方米,产量从0.5吨增加到15200吨,年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网箱养鱼基地,产品远销到云南、湖南、重庆等省市。聚居于乌江两岸的农民凭借近百亩的水域走上网箱养鱼的道路,同时打造的“乌江鱼”品牌远近闻名。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

记者走进团溪镇生产村农庄组的松茸种植基地,只见培养基料堆积如山,一台挖掘机正在左右开弓翻料,几个工人则前后忙个不停。正当我们与工人交谈之际,一个农村妇女从地里收工回来,她就是这个松茸种植场的主人杨长梅,脸上谨慎的喜悦悄悄诉说着松茸的香甜。

杨长梅去年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4亩,投资约40万元,建成15个遮阳竹材大棚,种植原产地云南的特色菌松茸。去年4月下旬上料种植,7月份采收,做好棚内温湿度管理,高峰期每天每棚可采摘300公斤以上鲜茸,第二次高峰期在8月份,每天每棚可采摘350公斤以上鲜茸,一般每棚可产干松茸400公斤(折干率10%),以产地批发价200元/公斤计,每棚产值达8万元,总计产出120万元,扣除成本60万元,盈利60万元,平均每亩纯收入4.28万元。

特色种养业是遵义县“321工程”这棵枝繁叶茂大树上盛开的又一簇鲜花,成为高产高效的又一典型代表。

说到遵义县的特色农业,龙坪镇的提子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回乡创业青年农民李军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提子13亩,两年后以每市斤10-15元左右的价格出售,每亩产量在1500-2000公斤。每亩收入为3-4万元,除去支出,每亩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协会负责人周绍明说,在龙坪,通过协会的方式现已发展提子2240亩,今年将有1500亩投产,产值可达3000万元,纯收入将超过1500万元。

含羞的玫瑰静悄悄开。陆远亮藏在大山深处的天麻产业不得不让人惊叹几分。2010年,过着优裕日子的他变卖了遵义城区市中心的两套房子,毅然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团溪镇香山村,将全部家当200多万元投入到了天麻产业。据陆远亮介绍,2011年他种植的3000平方米天麻,产量每平方米10斤,价格每斤30元,当年实现产值90万元,净收益达65万元。2012年实现产值150万元,净收益在100万元以上,如果按140平方米计为1亩,亩产值达到4.2万元。

坝上,高山,城郊,远村,圈里,林下,空中,水面……“万元田”比比皆是,“千元院”美不胜收,遵义县的“321”典型,真可谓花开满地,点线成面。一个个白色的大棚,一座座现代化的加工厂,一栋栋科技试验大楼,一个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处处高产丰收的田野……行走在遵义县的乡村,让人深切地感受到“321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推动农业加快结构调整,推动农民主动转型,为全面“小康行动”注入新鲜活力。

配套机制加大投入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擎举农民小康大旗

作为黔北农业示范代表的遵义县,之所以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其内在的核心动力还在于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今年3月,遵义县委办出台《关于实施农业“321工程”的意见》,明确要求各镇(乡)、各部门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形成主要领导总体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的工作机制,多方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明确责任,加强督查,在全方位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引领全县沿着城郊型、效益型、科技型、带动型“四型农业”方向迈进。

据遵义县农牧局长王健介绍,今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用于“321工程”发展扶持和考核奖励,同时整合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资金,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示范推广,带动面上发展。

今年,遵义县农业“321工程”计划创建“万元田”12万亩,其中3万元产值田1万亩、2万元产值田3万亩、1万元产值田8万亩。计划新创建“千元院”2.5万户,其中3万元产值的0.35万户、2万元产值的0.57万户、1万元产值的1.58万户。

时下,伴随农业“321工程”的阳光雨露,一大批返乡农民工、领办干部、外来农业企业主和当地能人大户,带资金、技术、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全县现有400余名干部、1800余名返乡农民、100余名外来农业企业家投身现代种养业,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从过去单一的农民向干部、工商业主、返乡农民工、企业等综合群体转变,4000多名农业经纪人活跃在生产基地与市场间,加速了产品流通速度。这些典型代表,正成为遵义县现代农业科技的应用者和实践者、现代高效农业的经营者和推动者。

这项深入人心的惠民工程正在遵义县全面广泛铺开。

5月22日至23日,全县召开有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大班子参加的高规格、大规模的“321工程”推进会,对此项工程进行再发动、再宣传,引导各镇(乡)向纵深推进。

县委常委、副县长龚光林说,推进“321工程”要着力结构调整、着力优良模式、着力科技应用、着力示范带动、着力产业化经营、着力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321工程’是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牛鼻子,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的有效途径。”县长黄国宏认为,切实抓好农业项目建设、农村惠农政策落实、抓好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加快推动农业“321工程”创建。

遵义市委常委、遵义县委书记穆嵘坤说,农业“321工程”是推动城镇化、推进工业化的抓手,要按照园区化、标准化、产业化来抓“321工程”,在研究市场中要特别注意招商引资、专业合作社建设、结构调整、土地流转,要在科技上下功夫,关键要在特色上下功夫。“321工程”抓好了,现代农业就有希望,全面小康就有希望,“三化同步”就有希望。

据悉,到目前,全县“321工程”落实“万元田”面积达6.1万亩,其中,3万元产值4035亩、2万元产值9962亩、1万元产值46996亩;新创建“千元院”0.95万户,其中3万元产值1387户、2万元产值1901户、1万元产值6245户。

这是一笔了不起的小康大账。

小康的希望与梦想,正在农民手中点亮。

短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遵义县紧扣小康行动和现代农业发展大局而广泛实施的农业“321工程”,破解了多年来农民增收的难题,这项创新探索的系统工程所呈现的高效模式、科技运用、新型主体、生产体制变革等为新形势下中国西部山区如何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蓝本和宝贵经验,这一农业生产的新生事物,符合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其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