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茶叶的贮藏与保鲜

2012-05-03 15:57:42  作者:SystemMaster
茶叶贮存分为生产或营销商的大批量贮存和家庭用的少量茶叶的保存两种,其用材和方法都不相同。
1、大批量茶的贮存
生产或销售商茶叶的贮存,数量都比较大,以采用低温、低湿、封闭式的冷库贮藏为宜,其保鲜效果好而经济。一般库房要求温度不超过5℃,湿度控制在6()%以下。建造一座容积大180立方米的冷库,可贮放茶叶1.50万千克。茶叶经八个月贮藏,品质基本不变,叶绿素含量是常规贮藏的2倍,维生素C含量是常规贮藏的4倍。
在不设冷库的条件下,大批量高档名优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在收购以后暂不动用的,为防止质变,进行临时性贮存,一般都采用石灰块保藏法,即利用石灰块的吸湿性,使茶叶保持充分干燥。其方法是选用口小肚大、不易漏气的陶坛为装茶器具。贮放前将坛洗净、晾干,用粗草纸衬垫坛底。用白细布制成石灰袋,装生石灰块,每袋0.50千克。将待藏茶叶用软白纸包后,外扎牛皮纸包好,置于坛内四周,中间嵌入一至二只石灰袋,再在上面覆盖已包装好的茶包,如此装满为止。装满坛子后,用数层厚草纸密封坛口,压上厚木板,以减少外界空气进入。在江南一带春秋两季多雨天气(6月与9月),视袋内石灰潮解程度,换灰1~2次(见灰块呈粉末状时必须更换),始终保持坛内呈干燥状态。用这种方法贮存可使茶叶在一年内保持原有的色泽和香气。
2、家庭用茶的保存
家庭选购的茶叶,不论是散装的或是有包装的,启封后一时用不完的,都应立即重新包装贮藏,才能保持茶叶原有的品质。茶叶的表面疏松多孔,极易吸收潮气和异味。家庭茶叶的贮存,力求做到防潮与无异味。目前,城乡居民中冰箱冰柜比较普及,凡有冷藏条件的,最好冷藏保存茶叶。家庭如果不具备冷藏条件保管茶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贮存:
2.1 瓦坛贮茶法 中国是茶叶王国,过去对茶叶的贮存十分讲究。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庭贮存茶叶所用材料和方法有了改进。一般是先用牛皮纸或其他较厚实的纸(切忌用报纸等异味纸张)把茶包好,茶的水分含量不要超过6%(用手捻茶叶易成粉末时的含水
量),然后将茶叶放在陶质坛罐的四周,中间放块石灰包,石灰包大小视茶叶数量而定,再用软草纸垫盖坛口,减少空气进入。视吸湿程度每过二至三个月检查一次石灰,见块状石灰变为粉末时,及时更换,也可用硅胶代替,当硅胶呈粉红色时取出烘干(变为绿色)再用。
2.2 罐贮茶法 一般用从市面上购买的马口铁罐或铁听,也可采用原放置其他食品的铁听、铁筒,只要没有异味的都行。最好是有双层铁盖的,以增细防潮性通用性能。为了更好地保持听内干燥,可以在贮存茶叶的同时,放入1~2小包干燥的硅胶。如果是新买的铁听,
或放过其他食品的铁罐,可先放入少量的茶叶末,然后盖好盖。存放数日,便能把异味吸尽。装有茶叶的铁听,应置于阴凉处,不能放在阳光直射或潮湿、有热源的地方,这既可防止铁听氧化生锈,又可抑制听内茶叶陈化、劣变的速度。
2.3 袋贮茶法 用塑料袋保存茶叶是目前家庭贮存最简便、最经济实用的方法之一。家庭贮茶选用塑料袋时,必须是适合食品用的包装袋,非食品袋不能用:袋材要选用密度高的、要有一定的强度,厚实一些的、本身不应有孔洞和异味的。贮存方法,先用较柔软的净纸把茶叶包装好,再置入塑料袋内。短时间内不饮用的茶叶,可用简便方法封口:取不怕烧的直尺一把,蜡烛一支,用直尺把塑料袋口叠在需封口处,放在烛光上方以适当距离缓慢移动,即可封好袋口。较长时间贮存,一般第一次包装后,再反向套上一只塑料袋,用绳子扎好袋口,放置于阴凉干燥处,能达到满意的贮存效果。如再套上一层塑料袋,依上法再封口,更能减少香气散失和提高防潮性能。近年来,对一些名优茶的贮藏在实践中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有些地方采用三层镀铝膜的茶叶或茶叶专用保鲜冷藏相比不相上下。
2.4 热水瓶贮茶法 热水瓶能保温,是由于其瓶胆中间真空和内层瓶壁镀有反射系数极高的镀层,两者缺一其保温性能就大为下降。然而,保温性不好的热水瓶,用来贮茶,废物利用,仍然是有效器皿。贮存方法是,把瓶胆的空间装满茶叶,盖好塞子。若一时不饮用,可用蜡封口,这样可以保存数月,仍如新茶。利用热水瓶胆时,隔层不能破损,当然瓶口破损不能封口的,更不能使用。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