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害防治
1、病毒病:发病初期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0.5%抗毒剂1号300倍液,10天1次,连喷3~4次。
2、锈病:发病初期,喷施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15天再防治1次。
3、炭疽病: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棚室,每亩用药110~180克,分放5~6处,于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一次,连熏3~4次;用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续用药2~3次。
4、灰霉病:用45%百菌清烟雾剂熏棚室,每亩用药110~180克,分放5~6处,于傍晚点燃闭棚过夜,7天一次,连熏3~4次;用6.5%万霉灵粉尘或速克灵粉尘每公顷15千克(1千克/亩),6~7天一次,连喷3~4次;开始发病时,可用40%施佳乐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速克灵600倍液,7~10天喷1次,连喷2次。
5、枯萎病:零星发病时,用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500~2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灌根,用药液0.25升/株。
6、细菌性疫病: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二、虫害防治
豆角虫害防治分为物理防治、药剂防治两种方式,一般物理防治应用于保护地设施内。
1、物理防治
主要是铺设银灰膜和悬挂黄板,利用蚜虫的驱黄避银生理特性防治蚜虫的发生。一般每亩铺银灰色地膜5千克,或将银灰膜剪成10~15厘米宽的膜条,膜条间距10厘米,纵横拉成网眼状;在棚室内设置100厘米×10厘米规格的黄板,在板上涂10号机油(加少量黄油),每20平方米设1块,设置于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平。此外黄板对白粉虱、洲斑潜蝇也有诱引作用,可将黄板隔7~10天重涂1次机油,提高利用效率。
2、药剂防治
⑴蚜虫:当秧苗有蚜株率达15%时,定植后蚜株率达30%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10克/亩,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喷雾。
⑵白粉虱:用22%敌敌畏烟剂熏蒸,用药量0.5千克/亩,于傍晚密闭棚室熏蒸;在白粉虱数量不多时进行早期喷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啶虫脒1500倍液喷雾。
⑶红蜘蛛:当点片开始侵害时,以叶片背面为重点喷药。可轮换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15%哒螨酮乳油1500倍液喷雾。
⑷豆野螟:在盛花期或2龄幼虫盛发期时喷第一次药,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一般在清晨花开放时喷药,喷药重点部位是花蕾、花朵和嫩荚,落在地上的花、荚也要喷药。药剂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Bt乳剂加2.5%溴氰菊酯乳油按1:0.1比例混合兑水800~1000倍液喷雾,同时兼治棉铃虫等其它鳞翅目害虫。
⑸美洲斑潜蝇:用22%敌敌畏烟剂熏蒸,用药量0.5千克/亩,于傍晚密闭棚室熏蒸;在产卵盛期至孵化初期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4000倍液,或15%锐劲特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5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
编辑:刘早生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