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的10亩试验地、3个品种到今年的22亩试验地、8个品种,一直主抓哈密瓜落户京郊试验的张雪梅有着许多感慨:“第一年试种,对哈密瓜的种植技术不了解,在温湿度控制上没有把握好,哈密瓜引种试验失败了。第二年也是在栽培技术和管理上有缺陷,也失败了。”据张雪梅介绍,新疆的哈密瓜之所以口感好,究其原因是新疆地区空气干燥,光照充足。而哈密瓜移到北京郊区的温室或大棚里栽培,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同新疆相比,北京地区湿度大,哈密瓜病虫害多发几率大。而且在北京温室或大棚里栽培,前期哈密瓜生长温度低,进入6月中旬北京又多雨,哈密瓜的产量和品质就得不到保障了。
“哈密瓜引种成功,关键技术点在于温湿度合理控制,避开了北京雨季来临的时间。”张雪梅说,今年,在“设施哈密瓜品种筛选及关键技术示范”项目的带动下,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在京郊大兴区、顺义区、延庆县和密云县引进口感好、抗病性强、早熟型哈密瓜品种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初步形成了一套北京设施哈密瓜栽培技术体系。
据了解,这套技术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采取多层膜覆盖、嫁接育大苗等手段实现大棚哈密瓜生产抢早上市,避开北京的雨季。二是哈密瓜对湿度要求较严格,全生育期相对湿度宜在65%~70%,湿度过大易发生病害。因此,需要靠每天温室或大棚放风口的大小来调节棚室温湿度,在温度和湿度相矛盾的情况下,以降低湿度为核心。三是采用滴灌、全地膜覆盖、多施用有机肥进行生产中的水肥管理,尽量控制浇水量。四是北京每年3月下旬、4月中旬及
三年磨一“剑”,不仅张雪梅松了一口气,合作社的理事袁晓松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今年,北京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种植了3个大棚、6个哈密瓜品种。“
在合作社的销售大厅,记者尝了一个3斤多重的哈密瓜,脆、甜、不腻,与新疆产的哈密瓜相比口味不相上下。在现场,张雪梅拿出仪器测试了含糖量,18度,比新疆产的哈密瓜稍低。
张雪梅说,引种哈密瓜是为了丰富北京农业园区的观光采摘品种,满足消费者尝“鲜”的需要。今年试验成功后,下一步要进一步筛选适合北京温室或大棚生长的哈密瓜品种,探索温室哈密瓜生产与“五一”节假日采摘对接,探索省力化哈密瓜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
编辑:早生 谭添(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