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亚麻试验站
1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PH值在6.5-7.0的沙壤土、鸡粪土为宜。亚麻种子小,萌发时顶土能力弱,故在播种前要求精细整地,开沟理墒,使墒面表土疏松细碎,做到田平、土细、沟直。一般以170-200cm开墒,沟深20cm,宽30cm为宜。
2选用良种
选用良种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基础。引入云南种植的纤维亚麻品种,其原茎单产应比单地推广品种增产5%以上,长麻率在15%以上,全麻率在30%以上,具有高产、高抗、广适等特性。种子质量是决定亚麻全苗、壮苗的内在条件,因此要严把种子质量关,选用由种子部门统一提供的发芽率不低于90%,净度不低于95%,纯度不低于92%的合格生产种。据试验,阿里亚娜、阿高斯、范尼、天鑫系列等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性状好、原茎产量高、纤维质量好的特点,适宜在大理州海拔1400―2000米的区域秋播栽培。
3种子处理
播种前晒种1-2天,并用种子重量0.2-0.3%的多菌灵或炭疽灵拌种,有利于提高发芽率和预防病害。
4适时播种
4.1播种时期云南省秋播亚麻在十月内播种为宜,使亚麻能充分利用冬前、冬后的较高温度,促进发芽迅速、苗全苗齐,性状发育良好。如播种过早,秋雨时节不利精细整地,高温高湿,麻苗易感病害;播种过迟,则气温下降,不利壮苗、高产。
4.2播种方法播种方式以撒播或条播为宜,播种时要求落籽均匀,种子入土2-3cm,且覆土厚度一致,播后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以利出苗整齐均匀。
5合理密植
5.1播种量在云南省一般每667m2播种7.5-9.0kg,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具体播种量要根据土壤肥力、种子千粒重和发芽率等因素而定,一般原则是:土壤肥力高、千粒重高、发芽率低宜增加播种量;土壤肥力低、千粒重低、发芽率高宜减少播种量。
5.2基本苗每平方米保苗1300-1800株,每667m2保苗85-120万株比较适宜。如果密度过大,则麻茎细、易倒伏、毛麻多、产量低、质量差;如果密度过小,则麻茎过粗、易产生分枝、产量和质量降低。
6科学施肥
6.1施肥准则按照《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496-2002)规定执行。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登记的无“三证”化肥、生物肥料以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准的肥料。
6.2施肥原则亚麻具有对N、K需要量大,对P、B反应敏感的营养生理特点。合理施肥必须坚持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施N、K肥,实行N、P、K肥相结合;增施硼肥,实行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肥料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土壤具有亚麻生长发育最适的营养状况。
6.3施肥数量必须根据产量指标来确定施肥水平,具体的施肥量和各种营养元素的配比要与土壤养分含量相适应,并保持土壤养分平衡。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每667m2要获得500―800kg的原茎产量,需施腐熟有机肥1-1.5吨、施尿素20-35kg,普钙25-45kg、硫酸钾15-25kg、硼、锌、铜、钼等微量元素肥料适量。
6.4施肥技术亚麻施肥应以基肥为主,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采取“重施底肥和中层肥、足施枞形肥和蕾肥、巧施微肥”的技术。
6.5施肥方法每667m2用腐熟有机肥1-1.5吨结合整地翻耕入土作底肥;磷、钾肥总量和尿素总用量的50%均匀混合,结合理墒集中施于5-8cm耕层作中层肥;在枞形期追施30%;快速生长期用尿素总用量的20%进行追施,其中,快速生长期的追肥应在现蕾前结束。尿素的施用亦可采用中层肥70%、蕾肥30%的方法。亚麻的正常生长发育还需吸收硼、钼等微量元素,由于微量元素的移动性差,亚麻根系弱,故在缺素田块上,于枞形期和快速生长期各喷施0.2-0.3%的硼、锌、铜、钼等复合微肥水溶液一次,或每667m2基施上述复合微肥2-3千克,能起到较好的增产效果。
7加强管理
在完成亚麻播种后,就要及时转入以肥水管理,病、虫、草、鼠、灾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田间管理上来,为亚麻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7.1肥水管理亚麻灌溉用水质量按《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规定执行。医药、生物制品、化学试剂、农药、石油炼制、焦化和有机化工等行业的废水(包括处理后的废水)不可作为亚麻生产基地的灌溉水。亚麻生长期间,每生产一克干物质需消耗水分400-430克。种子需吸收本身重量107%--155%的水份才能萌发,从出苗到开花期,如土壤持水量低于40%将使亚麻受旱,对麻茎和纤维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快速生长期到末花期最为敏感。秋播亚麻生长期正值冬春干旱少雨季节,因此,要根据土壤墒情和亚麻生长状况,于播种后两天内、枞形期、快速生长期、开花期、成熟期酌情辅以人工灌溉,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在65-75%之间为宜。在枞形期和快速生长期及时追肥,要求施肥与灌水相结合,以提高肥效,促进生长。
7.2病虫草害防治
7.2.1防治原则亚麻整个生育期内都有病虫危害,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
7.2.2植物检疫禁止检疫性病虫草害从疫区传入保护区,保护区不得从疫区调运种子,一经发现立即销毁。
7.2.3化学防治在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加强肥水管理的基础上,按照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和经济阈值,针对病虫草害发生种类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有效控制病虫草害危害,以保麻苗健壮生长,减少损失。
7.2.3.1农药使用准则按照《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农药安全使用准则》(GB/T8321所有部分)规定执行。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农药品种和无“三证”农药及其混配品种。严格控制安全间隔期、施药量和施药次数,注意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使用和混合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7.2.3.2病虫害化学防治主要病害有:亚麻炭疽病、白粉病、立枯病、斑枯病、锈病、顶枯病等,应在发病初期有针对性地选用炭疽福美、福星、粉锈宁、多菌灵、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粘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兰夜蛾、银纹夜蛾等,可选用敌杀死、功夫等菊酯类或有机磷类杀虫剂,在幼虫2-3龄期进行喷雾防治。
7.2.3.3草害化学防治亚麻田除草方法有人工除草和化学药剂防除两种。杂草少的田块,可人工拔草;如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草害严重的田块可根据杂草种类,选择相应的除草剂如精喹禾灵、盖草能、拿捕净、精稳杀得、二甲四氯、敌草隆等于麻苗高5-15cm、禾本科杂草3-5叶、阔叶杂草2-4叶期,杂草基本出齐时及时喷药除草。
8适时收获
纤用亚麻的收获时期对纤维的产量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麻茎和蒴果的色泽以及落叶程度是决定收获适期的重要依据。当亚麻处于黄熟期时,全田有1/3的蒴果呈黄褐色,1/3的麻茎呈浅黄色,麻茎下部1/3的叶片脱落即达工艺成熟期,是收获的最佳时期,其中全田有1/3的蒴果呈黄褐色是主要特征。应注意抢晴天,在早上晨露消失后及时收获,做到分类拔麻,挑净杂草、摔净根土、根墩齐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纤维用亚麻原茎》(GB/T13833-2002)分级扎把,把径10cm,以毛麻作绕,捆扎于根部上端7-10cm处,于田间晾晒至8-9成干时,及时脱粒后,晒干交售。注意防雨淋、防霉心、防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