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微生物养鸡 省钱又省力

2012-04-26 09:25:56  作者:SystemMaster
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是一种无臭味、无苍蝇、无污染、零排放的生态农业技术,它的原理是运用多种有益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排泄物。这种技术可以运用于生猪养殖,也适用于鸡的养殖。
“与养猪相比,利用发酵床养鸡最大的优点是鸡栏里的垫料不需要人工翻动也能保持干净,省钱又省力!”方谊告诉记者。
鸡棚通风很重要
方谊的养鸡棚建在地势比较高的土坡上,那里空气清新,微风徐徐。
坡上共有3个鸡棚,每个鸡棚的面积大约为200多平方米。鸡棚的布局看起来比较简单,棚顶是水泥瓦,开有几个“天窗”,沿着屋梁拉着一条条塑料管,四周围着网和薄膜,鸡棚里铺着一层粗糙的木屑垫料,还钉着木架。
方谊告诉记者,鸡棚是在今年初开始修建的,由于养鸡的密度比较大,所以在通风透气以及保温上要做足功夫。
养鸡不用砖块分隔成栏,只需要使用廉价的铁丝网分隔成适合大小面积 即可。棚顶上的天窗由两块塑料薄膜组成,一块固定,另外一块为活动状态,打开通风口时,拉动可活动的塑料薄膜,露出通风口,发酵气可以直接上升排走,起到促进空气对流的作用。木架是为了让成鸡可以有戏耍、休息的地方,夏天时又可以起到清凉解暑的作用,而且可以增加养殖密度。
方谊告诉记者,建设一栋全新200平方米的大棚,包含人工、构架、水泥瓦、垫料等仅需要资金1万元左右。如果采用旧鸡舍改造,需要的成本更低。
有趣的是,最简易微生物发酵床只需要几块砖瓦,加上一些木板,再随便找个角落就能做成,不用打扫鸡粪,没有臭味,也不会滋生蚊蝇。

垫料保养也重要
记者发现,方谊的鸡棚里面铺设的发酵床垫料比养猪所使用的垫料看来要粗糙和干燥。 据介绍,制作和铺设养鸡垫料比较简便:将30厘米的锯末或者谷壳混合物平铺于养殖区,每20平方米面积使用4包生酵剂与5至10公斤玉米粉均匀撒在垫料表面,并简单地耙一下,然后使用清洁的清水浇透垫料,再用薄膜覆盖发酵3至7天,翻开薄膜透气后就可以使用了。
一般来说,鸡喜欢没完没了地抓扒,而这种天性正好让鸡在发酵 床上自己掩埋鸡屎,减少了病毒对鸡的影响,大大减少了发病率。加上鸡的排泄量比较少,不需要人工翻耙垫料、覆盖粪便,因此养殖户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大大减少。
养鸡的发酵床不容易板结,如果注意保养,“寿命”很长。平时要多注意表层水分,如果太干则需要洒点水,最好是1%的保健液(即加入一定比例菌种的水);如果阴雨天使表层垫料过于潮湿,则需要用耙子和铲子适当松料,以便进入更多空气,加速发酵产热,蒸发更多的水分。
“夏天的时候,我就打开屋梁上的水管进行喷灌,一是降温,二是增加垫料的保健液。”方谊说。
每批鸡出栏后,将10厘米垫料翻挖一次,淋上保健液,再对栏舍墙、休息架、器具等进行消毒,3至7天后翻开薄膜即可再次放鸡。

鸡苗生性要好动
今年上半年,方谊开始利用微生物发酵床饲养肉鸡,因为发酵床需要经常搅动才能保持生命力,所以他选择了生性好动、喜欢刨地的鸡。经过3个月的精心护理,这些鸡都成功出栏。目前,他正积极着手充实、完善微生物发酵床在养鸡方面的技术—— — 结合北方养鸡特点和技术,在微生物发酵床上拉网养 鸡,降低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在一间鸡棚里,记者看到了一批正在网上饲养的白白的小雏鸡。
“这是典型的北方饲养方式,这种鸡一吃就睡,不喜欢活动,适合在网上养。网下养我们当地的土鸡,它们很好动,喜欢刨地找食,对发酵床的保养很有效果。”方谊说。
发酵床网上养鸡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在网下垫料上饲养少量的土鸡。网下的土鸡有两个作用:一是捡食网上漏下的饲料,避免造成浪费;二是土鸡的天性喜欢刨抓,在刨抓的同时把网上掉下的鸡粪与垫料进行了搅拌,让垫料中的微生物快速分解完成鸡粪,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方谊告诉记者,采用发酵床网上养鸡技术后,养殖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几乎没有臭气和氨气产生,加上网上肉鸡没有直接接触粪便,大肠杆菌、球虫、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减少,而土鸡需要给予必要的免疫和药物预防,加上土鸡本身免疫力较强,很少发生群体疾病。
方谊告诉记者,采用发酵床养鸡技术疾病少,生长快,耗料低,可以提高经济效益15%以上,而且发酵床网上养殖不仅适合养鸡,也适合养鸭、养鹅等,设施大同小异。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