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

河蟹“抖抖病”的防治实例

2012-04-25 15:58:26  作者:SystemMaster
河蟹“抖抖病”对河蟹养殖危害极大,该病发病较快,死亡率高,从症状出现到死亡仅2~3d。河蟹养殖形式较多,发病原因各异。但池塘单养、池塘中水草栽种不足的鱼蟹混养塘发病率较高,相对损失亦较大,稻田养殖、河沟养殖发病率较低。河蟹“抖抖病”发病原因主要有:①苗种质量差;②消毒不彻底或根本不消毒;③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恶化;④饲料营养不全且投喂不当;⑤通过进排水感染疾病。
2010年6月,笔者接到昆山市锦溪镇一养殖户电话,称其塘里发现死蟹。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死蟹情况调查。
1 诊断
该养殖户2010年养了面积为20×667平方米的河蟹,近1个月来河蟹出现持续死亡现象,每天死亡20~30只,高峰时每天死亡70~80只。其养殖池塘水色较浓,透明度在20cm左右,水深1m,池水pH值8.2,氨氮0.2mg/L,亚硝酸盐0.15mg/L。池中水草较少。
观察发现发病河蟹摄食减少或不进食,活力减弱,常伏于池边或水草上,反应迟钝,步足不能回伸,爪尖着地,腹部离地。离水后全身缩成一团,不能运动,背部向下很难翻身。将病蟹放在有少量水的盆中观察,步足间歇性颤抖或连续颤抖,有时整个蟹体呈电击状抽搐。
剖检病蟹步足可见肌肉萎缩水肿,鳃瓣分裂,鳃瓣左右鳃丝缺损如锯齿状,病蟹鳃有灰色、黑色和白色之分。肝脏变性,呈黄色或褐色,甚至为灰白色。甲壳内肉质溶解糊化,肠道水肿发炎。一般2~24h死亡,死后病蟹外观无大的变化。
经诊断,笔者认为河蟹患的是“抖抖病”。河蟹“抖抖病”一般发生在5~10月之间,7~9月间最为严重。池塘养蟹、稻田养蟹、围网养蟹等多种养蟹模式都可能暴发此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2 病因分析
经了解,该塘已至少有3年未清塘,塘泥淤积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放养密度过高,池塘中优质水草过少。该塘平常墓本不消毒,养殖户防病意识较差。经分析,该病是由水质恶化诱发的“抖抖病”。
3 治疗方案
针对该塘河蟹发生“抖抖病”,建议采取了以下综合的防治措施:水体消毒,改良底质,调节水质,内服药物。
第1~2天,水体消毒+内服药物。全池泼洒“黑旋风”(碘酸混合溶液),在用药之前2~3h泼洒Vc“应激灵”,连泼2d;同时配合内服“肝胆舒”、“电解多维”、“威特氟”、“解病康”,连用5d。
第3~4天,改良底质。用“黑盾”配合“分解底改”进行底质改良,连用2d。
第6天,调节水质:全池泼洒保e康+益生活水进行水质改良,提高水体透明度,调节水色。
用药2d后,河蟹死亡量明显减少,用药4d后,河蟹只有零星死亡,7d后基本无死亡,水体透明度已明显提高,水色基本正常。经过一个疗程,河蟹已基本痊愈,证明该方案行之有效。
4 小结
河蟹“抖抖病”重在预防。清塘要彻底,引种时加强检疫,不从疫区引种,做好苗种消毒工作。在养殖水体内种植优质水草,净化水质,定期泼洒生石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行虾蟹混养,减轻池塘内同种生物的负荷量。投喂营养全面、水中稳定性好的优质颗粒饲料,投喂量要适当。定期投喂增强蟹体免疫力的药物(如免疫多糖、肝胆舒、电解多维)。病蟹要及时捞出焚毁或深埋。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