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山东潍坊文化产业园:发展呈现百舸争流千帆竞局面

2013-06-26 14:19:52  来源:潍坊日报   作者:侯江宏 陈文

城乡统筹网讯:投资150亿元的青州云门山生态创业产业园,集影视动漫创意、旅游度假、艺术表演、文物博览等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和高端休闲旅游地。这是山东省潍坊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一个典范。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始终将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作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表现和途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功能定位,明晰发展思路,整合文化资源,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集中度。山东省潍坊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一批拥有潍坊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发展迅速。

势头强劲——

产业园区遍地开花

寒亭区依托杨家埠风筝和木版年画艺术资源,木版年画年销售收入位居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首,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青州宋城古文化一条街,已经入驻800多家文化商户,年文化产品营销额超过5亿元,其中书画交易额达3亿多元,成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昌乐宝石城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蓝宝石交易集散地,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

记者手头有这样一组数字,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9,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0家。其中,杨家埠民俗艺术创意产业园、诸城市恐龙文化旅游度假区、山东金宝文化产业园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潍坊广告创意产业园被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首批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并授予“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称号;全市共拥有投资过千万元文化产业项目208,其中过亿元文化项目160,10亿元项目29个。这些大项目主要集中在书画艺术、动漫制作、影视制作、文化创意、软件设计等领域。初步统计,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数1350,从业人数达24300人。潍坊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体系,包括民俗、绘画、影视、广告、创意、动漫等。近年来,这里成为海内外投资热点,形成文化产业集群规模效应,一批文化产业园区脱颖而出。

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发展壮大,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所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路径,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亮点。仅2012,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资产总额达到127.6亿元,累计吸引了近11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集聚区建设。这些园区涵盖了创意设计、影视动漫、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休闲娱乐、文化旅游、节庆会展等重点文化行业,所形成的收入和税收以及带动的就业占据全市文化产业总数的绝大部分,并呈现出向周边辐射的态势。

这些园区的建设,全面带动了潍坊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潍坊产业转型升级,提速了潍坊城镇化建设进程,为潍坊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分类发展——

文化业态渐趋完善

在潍坊市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进程中,从业态上可以分为资源依托型、文化创意型和科技引领型三种类型,在各地如雨后春笋,长势喜人。

——资源依托型。如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坊茨小镇、诸城市恐龙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它们挖掘老潍县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内涵,依托历史文脉和文化渊源,按照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打造具有传统民俗味道的文化园区。

——文化创意型。如潍坊广告创意产业园区,经过市场的培育和打造,已经建成了以创意西街为主轴,以西街68、西街99和西街88三个孵化器为支撑的广告创意孵化区,引进了百度、暴风影音、香港鸿福、山东高速传媒等知名企业,吸纳北京、上海、深圳等高端广告创意设计师100多人,为创意人才搭建了大展鸿图的舞台。

——科技引领型。典型代表就是潍坊软件园,园区吸引了中动传媒、潍酷动漫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使园区具备了在国内公共服务、金融、电信、科技等领域引领细分市场发展的话语权。

潍坊市文化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例证再次证明,潍坊市的文化业态已渐趋完善。之所以如此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提升,如寒亭依托杨家埠风筝和木版年画艺术资源,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木版年画被国家列入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二是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兴起。特别是影视制作、广告设计、文化创意、动漫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得到长足发展。以中动传媒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动漫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以潍坊软件园、寿光软件园等动漫产业园区也正在成为动漫企业的聚集区;三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越来越高,特别是与旅游业、地产业、农业等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沂山文化旅游风景区、白浪绿洲湿地公园、金宝民俗乐园、青云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都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青州宋城项目,依托房地产开发建设了可以容纳800多家商户的宋城文化市场;寿光的蔬菜博览园、昌邑的绿博园、青州的花博园都是文化与农业相融合的典范。

差异变化——

园区实现特色定位

穿过潍城区东风街亚星桥附近繁华的商业街向西,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呼吸放慢。十笏园,这座影响潍坊人最深的院落,带着南方园林特有的娴静气质独处一隅。然而这种持续了近500年的氛围即将改变。投资14亿元的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即将把我们的大家闺秀,打扮成一位优雅、大方、具有时代气息的女主人,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展示潍坊传统而独特的美丽。

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总监戴军铭研究十笏园已经有3个年头。“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不仅仅是条商业街,它承载着潍坊的历史记忆,肩负着潍坊的文化传承使命。”新的街区内既有十笏园、关侯庙、孔相祠等原有历史文化元素,也增添了郑板桥纪念馆(仿县衙)、齐民要术馆、文庙碑亭等一大批传统文化建筑,更新建了综合美术馆、刘大为美术馆、于希宁美术馆、郭怡孮美术馆等公益性建筑,这也是潍坊城市中传统文化与公共建筑首次以集群形式出现。

现在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已经是集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和农家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并形成风筝、木版年画等民俗艺术发掘、研究、制作、生产、销售以及特色民俗旅游相结合,全面发展、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大观园总经理赵明杰说:“我们定位的核心就是杨家埠的木版年画、潍坊风筝等特色文化资源。”这也是能够保证杨家埠不会在全国无数文化园区中被湮没的根本原因。

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潍坊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研发创新方面较难与一线城市相抗衡。潍坊软件园瞄准国内外庞大的应用软件市场,重点发展呼叫、动漫、电子商务等服务性软件开发业务。瞄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和跨国公司,推动其在该市投资设立外包企业和开展发包业务合作,吸引其合作伙伴和其他外包企业聚集,形成外包产业链集群。通过多家企业捆绑,形成组团发展的模式,将一线城市的创意结合潍坊的较低成本的人力实现市场和成本的双赢,这就是软件园发展的创新思路。

潍坊软件园、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昌乐鄌郚乐器产业园区和潍坊广告创意产业园等潍坊一大批文化产业园正在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的发展态势,实现集聚区差异化发展,并在打造“全方位产业链”的道路上努力前行。我市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这种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寻求适合各自特色的发展之路。

优质服务——

助力企业快速成长

在潍坊软件园内,有充满活力的动漫创意基地、有辐射全国的电子商务平台、有延伸海外的服务外包产业链条……通过不断创新体系建设,软件园采取“平台+政策”的服务方式,迅速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园区设立了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从投资、税收、办公用房、人才、资质认证、动漫制作发行、技术支持、平台使用等方面对企业发展进行全方位扶持。目前,园区已建成IBM智慧软件和中间件等多个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综合运营服务平台、云计算平台和伊万·雅各布森国家软件标准实验室也正在加快建设。当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或抵押而被拒绝贷款时,潍坊软件园主动介入,牵线搭桥。

在潍坊广告创意产业园西街99孵化器一楼,山东高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惠生活分公司总经理陈君德给记者演示“惠生活”的快捷便利。只需要一键选择,一家快餐店的用餐优惠券就从终端设备中打印出来。记者还看到了费用代缴、公交线路、景点介绍等大量便民项目,将来居民们不需要出社区,在家用电脑、手机或者在家门口的终端设备上就可以缴费、支付,了解餐厅、影院、景点等消费场所的最新优惠活动。

陈君德说:“在西街99,除了办公场所、税收等方面给予我们优惠外,产业园还协助我们与市政部门、燃气、电网、旅游、食品安全监管等相关部门沟通,以满足我们便民服务项目的开展。因此,我们有信心构建省内最大的便民惠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潍坊广告创意产业园一直以公共服务为核心,先后打造了技术服务平台和配套服务平台,还根据入驻企业的需要,在软服务上也做了努力。“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一般要有完整的产业链或者大的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呈碎片状存在的产业园发展会很艰难。产业园不单单是要给入驻企业提供好的硬件设施,更要能给企业提供产品销售的渠道,这样才能留住企业。”潍城区发改局副局长邢保文说。

为将潍坊市打造成为投资文化产业的“热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的“洼地”,近年来,山东省潍坊市在土地、资金、信贷、审批、立项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园区最大限度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文化产业园区投融资方面提供全面服务,我市通过发挥国有文化资产经营公司、潍坊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平台的作用,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为园区内的创新型文化企业、成长型文化项目以及创意成果的转化提供融资支持服务。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