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中国技工,瞄准“中国创造”爬坡

2013-06-26 08:23:49  来源:盛若蔚  作者:人民日报

城乡统筹网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创造这一中国奇迹的,正是中国广大劳动者,特别是1.34亿技能劳动者。

最近5年来,中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入快车道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稳健迈进。

政策先导,构建完善制度体系

时代需要高技能人才,时代也呼唤更多高技能人才。

桥吊专家许振超、一汽大众的王洪军、中航工业的鲁宏勋……他们成长的背后,无不闪烁着一系列政策支撑的推力。

200312月,北京。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是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技能人才提升到与高层次人才并列的高度。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

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出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年后,中组部、人社部制定颁发了我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10年内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资委关于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劳动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就业促进法》为基本法律,由《工人考核条例》、《企业职工培训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有关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职业培训法规政策体系框架。

项目拓展,夯实人才发展基石

神十飞天、蛟龙入海、超级计算机面世、高速铁路大发展……近年来一系列令国人自豪、让世界瞩目的自主创新成果,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成就,更有亿万技能人才创造性劳动的身影。

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社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这一计划包括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

我国设立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奖项,树立高技能人才典型,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

人社部配合财政部、发改委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计划和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5年来,全国共有200余所技工院校被纳入中职示范校建设项目,400余所技工院校被纳入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5年来,以技工学校为骨干,以公共实训基地为引领,以就业训练中心、企业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等为依托,我国积极夯实技能人才发展的基石。

5年来,我国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初步建立起由初级、中级、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构成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

1999年以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目前,根据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我国正在对其进行修订。

……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一组组数据恰是职业能力提升的见证: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中等职业院校12654所、就业训练中心3913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9万所、开放式的公共实训基地30多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60个。

——截至2012年底,我国拥有高级技师113.9万人、技师531.9万人、高级工2793.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为25.7%。

……

走出国门,搏击世界技能赛场

201010月,中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紧接着第二年,中国就首次派代表团参加第四十一届世界技能大赛,6个参赛项目取得了1枚银牌和5个优胜奖、总平均分名列第二的良好成绩。

2012年,中国设立了APEC技能开发促进中心,为亚太经合组织各经济体青年提供了交流技能、畅想未来的平台。这一年,首届APEC青年技能夏令营也来到了中国。

再过几天,新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第四十二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72日在德国莱比锡举行,我国将再次组团参赛。

中国技工正在加快走上世界舞台。人社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放眼未来,我国将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职业培训制度,完善职业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颜劲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