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涿州市200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试点,全市深入实施“统筹建市”主体战略,以一连串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手笔”,描绘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崭新画卷。截至目前,该市17个省级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已累计完成投资19亿多元,完工34万平方米,1358户农民搬进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村新社区;投资35.4亿元的京能热电联产、投资128亿元的百荣涿州产业基地、中国钢研集团新材料产业园、航天信息产业园等产业项目进展顺利……
最大限度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让农民就地城市化,使万千世代躬耕垄亩的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成为拥有大产权房屋的‘有产阶层’,有稳定收入的‘市民身份’,有养老金保障的‘退休群体’。享有公民的尊严,拥有生存本领,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涿州市农工委常务副书记王爱军说。
对接北京是涿州市城乡统筹的战略性选择。该市在与北京实现通公交车、通010电话、通电力、通有线电视的基础上,下大力建设京南“健康服务中心”、“教育服务中心”、“商贸服务中心”,目前,投资3亿元的北大医疗集团涿州市医院项目和投资1.68亿元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与涿州市中医院合作项目已投入使用,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教育和商贸中心的建设,将使涿州市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工作机会。
为了更好地安置农民,涿州市把城中村改造的拆迁房,评估作价货币补偿给老百姓,每人赠送30平方米住房,每人还可按成本价再购买10平方米住房,政府每人再给10平方米的商业门店,并免除20年的物业费、取暖费。男60岁、女55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发放300元养老保险金。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的合法利益,有效解决农民既“住得上楼”、又“住得起楼”以及养老问题。同时,他们还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土地和人才资源在城乡间高效流动和配置,破解“新农村建设缺钱、工业和城建项目缺地”两大难题,激活产业发展活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据调查,涿州在已实施的新民居建设中群众满意率达99.3%以上,百姓盼改造、盼建设的热情高涨,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体意识大为增强。
着力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每天早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涿州市东仙坡镇青岗村的刘艳茹都到附近农场——百荣蔬菜园上班。她每月能收入1650元,还有意外险。“上班之前一年收入五六千元,现在生活规律了,劳动量也不大,但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刘艳茹笑着说,“这一切都得益于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涿州市结合农村新民居建设,及时制定了发展“农业中关村”和“京南第一蔬菜园”战略,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承包大户租用农村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有效拓宽了部分年老体弱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
为适应农民就业新变化,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全域布局规划,涿州市大力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在一产上,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发展“农场经济”,目前,新民居建设的周边区域已吸引17家企业投入建设资金2亿多元,建成省级蔬菜标准园1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10个,建设日光温室1365栋、联栋智能温室两万平方米,建设规模达1.45万亩,农民转移就业3520人。在二产上,以开发区、松林店工业园区和新兴产业示范区为载体,不断加强与中国航天、中国钢研集团、中石油等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已基本形成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现代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逐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基地。
为发挥区位优势,涿州市积极开展市场对接,与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由“新发地”对大石桥市场实施托管,通过两大市场联姻,让涿州蔬菜搭上了进京直通车。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
有了产业支撑体系,如何为这一平台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涿州市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投资3.8亿元、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的高级技工学校(原劳动技工学校),设有电工电子、养殖、家政等22个专业,拥有1.2万名在校生。
今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不少高职生、技校生却已早早找到工作。“近些年,我们学校学生从来都不愁找工作。”近日,河北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校长鲁清海告诉记者,今年该校预计毕业2000名学生,可用人单位的需求却达到了4000人,“完全供不应求。”
“我对他们的定位很明确,毕业后就是蓝领工人。而且我们和企业联系十分密切,让企业的优秀技工来学校带徒弟,结合企业发展培养一线技术人员,所以供不应求。”鲁清海解释说。
据了解,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模具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多年来,该校充分发挥毗邻北京的人缘、地缘、业缘的优势,借助央企、大型民企纷纷把企业集团总部或生产基地落户涿州的区位优势,与北京大型的科研院所、企业集团广泛开展劳动力资源“共培共育”的联姻活动。
为应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他们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资源优势,为培训合格的农村学员免费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将农民培养成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农民在就业中的竞争力。近年来,该校针对全市500多名菜农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针对3684名农民开展了畜牧、沼气、病虫害防治、养殖等20多个门类的实用技术培训,加大了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的力度,对全市353名农民开展了创业培训,创业带动就业近万人,让农业科学技术和创业技能真正转化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推动城乡一体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