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永乐镇大桥社区常住居民4000人,残障人士占到1%,在带领群众实现收入倍增、全面完成小康建设目标的道路上,区党支部以“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落实“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并在资金和政策上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以强邦兴业的中国梦点燃他们用自己双手勤劳致富的家园梦想。
无障碍设施
助生活自理
6月4日下午,大桥社区村民谢仁林坐在堂屋的地板上,手指在竹篾间熟练地上下穿梭绑扎,旁边是成捆的竹片和已经编好的竹篓。3岁患小儿麻痹而致残的他,今年已经71岁。虽然每个月有180元的低保,子女也孝顺,但是他说:“现在政策好,对生活没有不满意的,我还是得干活,这样日子过的更有意思。”
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以后,谢仁林家的厕所新增了坐便器,以前的大浴盆变成了喷淋式洗澡间。“一洗澡洗得这么舒服,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喷头安装的很低,不用家人帮忙,谢仁林自己就可以洗澡了。他告诉记者,不给别人添麻烦,能够自食其力就是他最大的梦想。
记者看到,大桥社区对残障人士进行了“量体裁衣”式的无障碍改造,住危房的就对房屋进行除险加固;有些盲人庭院有坡坎,就在台阶处加装了扶栏;对一些瘫痪等肢体残疾的,则对卫生间、浴室这些容易打滑出危险的空间进行改造。目前,全区40户残障人士的家庭无障碍改造还在持续进行当中。
创业就业扶持自立自强回馈社会
在永乐镇街上的文化用品商店,老板罗宁正在招呼客人。如果不是左手套着假肢,几乎看不出他和常人的不同。2002年,罗宁在南充一家工厂实习,不小心被机床压断了手指,在社区的推荐安排下,他先后参加了省、市残联组织的免费计算机技术培训,先后学习了3个多月。学成归来,罗宁在社区一家超市做起了计算机的后台管理,两年后开了一家电子游戏室和一家文化用品商店。“我的梦想是把社区和周边的残疾人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互助组织,抱团发展。”罗宁说,他作为社区助残事业的受益者,也希望尽己所能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创业。
社区负责人高国平介绍,对残疾人创业,党支部、政府为其开办免费的培训班,并从财政资金上给予几千元不等的补贴。此外,帮助他们以较低的费用租赁店铺,清洁卫生费、水电费等也予以适当减免。希望他们不仅能够自立自强,也为繁荣城乡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桥社区处在城乡结合处的重要节点,二三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此环境下,不仅吸引了一批外出打工的青年回乡创业,也为在务农方面缺乏优势的残障人士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我们已经引进了两家外贸加工厂,解决了社区近300人就业。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扩大就业面,帮助更多有工作能力的残障人士就地发展。”高国平说,建设新型乡镇社区要兼顾公平和效率,要对弱势人群在社会资源的再次分配上进行适当倾斜,只有这样,中国梦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激发他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也才能把所有人凝聚到中国梦的实践中。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