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工业支柱增长动力”系列报道·电子产业篇(上)
城乡统筹网讯:今年1-4月,重庆工业“6+1”产业中,电子、汽摩、轻纺、材料、能源、装备、化医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3.8%、15.9%、15.7%、11.01%、7.4%、3.9%和1.8%。其中电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94.9亿元,贡献率继续保持第一。
电子产业的影响力,还不止于此——
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电子信息产品产量占全球的20%,今年将达到25%——重庆电子产业的波动,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全球市场。
然而,在几年前,在全球电子产业的版图上,还没有重庆的身影。
今天,无中生有的这一“增量”,不仅成为重庆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也促成了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转身。
要“增量”更要效益
用高附加值对冲物流成本,弥补内陆“先天不足”
“几年前,内陆地区往往只生产低附加值的产品,材料、电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都布局在沿海。原因是,内陆地区资源禀赋不如沿海,人才积累也不够。”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说。
现在,市场供过于求,利润走低,工业产品对物流成本更加敏感。因此,几年前,重庆选择“增量”的重要标准就是高附加值,以此来对冲物流成本,弥补内陆地区不沿边不靠海的“先天不足”。
从品牌商入手,引入笔电整机项目,2009年,重庆所期待的“增量”来了——与惠普、富智康(当时名“富士康”,下同)签订合约,共建4000万台电脑出口基地。此后的3年多时间,重庆形成了“品牌+代工企业+零部件厂商”的“5+6+
内陆地区不能生产笔电的历史就此结束。
“发展电子产业,沿海地区往往是通过引进零部件企业或代工企业入手。重庆则恰恰相反,从最能集聚资源的品牌商入手。这条独特的路径带来的结果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速度大大快于其他地区。”沐华平说。
重庆的“无中生有”,既是高效率、也是高效益——
今年1-4月,我市电子产业共实现利润17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不仅如此,电子产业的用电量增幅远远低于增加值增幅。数据显示,电子产业的度电产值接近200元,笔电度电产值更是超过500元,远远高于汽车行业的70多元、化工行业和冶金行业的10多元。“我们用更少的能耗产生了更大的效益。”沐华平解释。
不要“单一”要“多元”
打印机、显示器、服务器等非笔电产品上量,极大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去年4月,我市再次与惠普、富智康携手,三方签约在重庆建设年产3000万台打印机基地。去年年底,我市打印机产能已居全国第一。
富智康科技集团协理黄维邦回忆,为了加快打印机项目建设进度,签约以来,每周都会在西永园区召开由市经信委、西永园区、富智康与建筑施工单位共同参加的厂房建设进度监控会;每两周召开一次几方共同参加的电话会议,沟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3000万台打印机项目所需的7栋厂房已经全部交付使用。
据了解,参照笔电产业的发展路径,市配套办今年开始已启动打印机配套商招商。目前,有16家打印机核心配套企业有望集体签约落户。
打印机、交换机、服务器……最初单一的笔电产品到现在的多种产品,重庆电子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
此外,我市还引进“微笑曲线”两端——研发和结算。这样一来,我市电子产业平均利润率达到9.6%,远远高于制造环节的4%-5%。特别是结算业务,利润率会达到20%-25%。
不要“组装”要“制造”
笔记本电脑除CPU、光驱、硬盘外,其它零部件均可本地生产
成立于2003年的重庆靖悦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是重庆最大的通机消声器制造企业,
2012年,
随后,
“我们已开始向以富智康为主的代工企业供货,预计年底前订单将达3000万元。”重庆浩立塑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金隆透露,目前,汽摩配件订单占该公司的业务比重为60%-70%,笔电订单仅为30%-40%,预计到年底将调整为各占50%。
配套体系的建设,不仅关系到成本,也关系到产业竞争力。
重庆选择了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依托富智康的垂直整合能力,吸引沿海的零部件企业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引导本地传统产业配套企业加入IT大家庭,促使它们转型升级。
经过努力,2012年,配套企业实现产值332亿元,价值配套率约30%,重量配套率达70%,单台整机的进项物流费用相比2011年明显下降。
不要“组装”要“制造”,一个“搬不走”的优势产业正扎根重庆。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