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双胞胎集团:要做有高度的企业

2013-05-28 14:03:45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作者:刘望

城乡统筹网讯:近日,双胞胎集团董事长兼CEO鲍洪星在谈到当前生猪养殖和双胞胎推出的标准化家庭猪场模式时表示,双胞胎要做有高度的企业,通过对适度规模的家庭养殖体系的运作,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与生猪安全,减少环境污染。

养猪就是让猪“吃好、睡好”

鲍洪星说,当前养猪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养殖,规模不适当。养猪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让猪“吃好、睡好”。

让猪“吃好”,是用料问题。很多农民不懂营养平衡理论。劣质原料配出的自配料在营养方面是不平衡的,而大企业在采购、管理、检验上的严密、配方上的科学,能够解决猪“吃好”的问题。治理饲料和生猪市场,最好的治理办法就是靠大企业的品质和技术,靠科技进步。

让猪“睡好”,是管理问题。我国绝大多数猪场在标准化栏舍的建设上是有欠账的。我国的现状是,每头母猪一年提供的商品猪只有13头左右。在发达国家,每头母猪能够提供25~26头商品猪。他们就是做到了栏舍标准化,加上精细化管理。现在不少地方在扩规模,但是没有去提效益,在栏舍建设、还有精细化管理这一块做得差。

他表示,如果未来能够将栏舍硬件条件都配好,猪就不容易生病了。硬件一上去,高产就有了保证。

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式养殖经营是发展方向

鲍洪星分析说,不可能全部靠养猪万头、十万头、百万头的大企业去办猪场,尽管会有一部分大企业进入这个领域。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每年六七亿头生猪出栏,生猪消费量太大,50~200头猪场应该是养猪的主力。

日本、韩国、法国、德国包括我国台湾地区主要的养殖方式就是家庭农场。夫妻俩养100~200头母猪,自繁自养。家里还有几百亩地,收下来的小麦、玉米,再买点豆粕配一下,一年出二三千头猪。这种模式恰恰可以解决排污和安全问题。我国地广人多,即使城镇化也还有部分农民需要乡村谋生,建家庭农场养殖,就地解决当地城乡肉食供应,分散消化污染和安全问题,减少运输和保鲜,适度规模养殖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建家庭农场,也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明的方向。

加强标准化栏舍建设,给母猪创造好的生养环境是提高繁育率的最好措施。比如,有了标准化的高床,就能大大提高母猪的生养率。企业就想在标准化上帮助农民呼吁一下,借鉴农机补贴形式,建议政府专门把母猪产床纳入补贴,以此促进家庭农场式经营。

推广标准化家庭猪场

鲍洪星说,中国的养殖业,规模要适度,但是中国的饲料企业要大。大企业才能担负起社会责任。像双胞胎公司,采购人员有好几百人,玉米从东北运过来,鱼粉从国外买过来。每一个环节,都控制得很好。保守统计,集团的母猪料能让母猪年均提供20头商品猪,这是小企业没办法做到的。目前,中国的饲料企业有1.1万多家,小企业占大多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饲料行业如果有200家大企业,高标准地运作,会减少很多问题。

双胞胎推出标准化家庭猪场模式,就是要帮助农民解决养猪“吃好、睡好”的问题。企业的主要社会责任就是做好养殖服务。

集团做了个试验:寒冷的冬天,一头母猪生下猪仔10头,且不说保温对小猪的影响。即使不给母猪保温,它也不会生病,但是母猪带10头小猪,它每天要吃7公斤母猪料。若给它保温,保到18~20,那么它一天只要吃5.5公斤饲料。不保温每天多吃1.5公斤饲料,保温就可以节省1.5公斤饲料。所以说,把适度规模的猪场硬件条件搞好,生产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眼下对养殖户而言,养50头以上母猪才能赢利。双胞胎集团未来的职责就是帮助养殖户把栏舍硬件搞上去,提高养殖效率。推广一些非常实用的技术,比如料槽、自由采食,节省劳力,不浪费饲料,干净卫生,猪长得均匀,不生病或少生病,既提高效率,又能实行健康养殖、绿色养殖。

归根到底,集团推行标准化家庭猪场模式就是帮农民提高养殖效率。鲍洪星说:“双胞胎集团有两千多个营销员在市场,天天帮养猪农民做这些工作。他们主要通过做服务来实现销售的。我们不是为了卖料而卖料,我们是真心帮助农民,告诉农民怎样科学养猪,怎样增加养殖效益。让他们通过实验,感知我们的产品质量与饲养模式的高效、简便,从而自然而然地选用我们的料。我们就是通过这种牵引的方法在做营销。真正帮助农民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

编辑:何西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