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网讯】党的十八大提出:“以服务群眾、做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近年来,杭州市立足实际,积极创新,以城乡统筹為抓手,著力构建五大体系,大力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构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总结运用社区建党委、楼道建支部的成功经验,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的设置。通过“上提下分”,对党员人数在30人以上和80人左右的村党支部,分别升格為党总支和党委,增设组级支部和特色支部,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从行政村延伸到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共新增组级支部、特色支部3710个,支部党员平均人数由调整前的43.2人减少至23.5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加农户等生產联合体中建立產业联合党组织,实现党组织以企带村、共建双赢。发挥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党委作用,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為核心,辖区单位、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构建条块结合、以块為主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模式,增强党组织领导和服务城乡统筹的功能。
构建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干部人才体系。深化“领头雁”工程,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鼓励外出创业致富能人、退伍军人、有经营管理才能的进城务工人员回村任职,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推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参与“党员人才工程”建设,选派市、县、乡机关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干部和科技人才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促进城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把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纳入整个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分级负责、全面培训的要求,整合运用城乡各类培训资源,开展农村基层干部的集中轮训。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按照全面覆盖、财政全额支付、公平合理、绩效挂鉤的原则和不低於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要求,全面解决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基本报酬。畅通优秀村干部进步、发展渠道,逐步建立从农村基层一线遴选和培养干部机制。2008年以来,从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89名,公开选拔处(科)级领导干部61名,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基层党员干部服务群眾的内动力,推进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对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由市县乡三级财政予以补足,其中市财政每年补助1673万元。西湖区、高新区(滨江)等地参照社区的标准,对村党委、总支、支部分别落实每年6万元、5万元、4万元的党建工作经费。萧山区每年投入170多万元解决农村党员活动经费问题。加强阵地建设,建成13个县级、175个乡镇(街道)和1226个村(社)党员服务中心,并将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网络向工业园区、商务楼宇、文化创意园等延伸。健全信息网络,筹措专项资金6747万余元,在全市建成农村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7014个,开通了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和乡镇(街道)远程教育直播平台。全市92%的村(社区)已经建立党员教育管理信息网。
构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党建互益共赢体系。在完善“49100”帮扶工程的基础上,开展“联百乡结千村帮万户”活动,全市组建帮扶集团206个,参与企业2894家、部门976个,结对乡镇(街道)167个、行政村2093个,共结成对子24954个,119800余名党员参与。市领导带头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牵头协调帮扶集团的成员单位深入结对乡镇、村,指导党建工作、落实发展项目,共推动实施共建项目6982个,完成投资总额38.82亿元,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农村群眾得实惠的目的。按照城乡共管的要求,制定下发《关於做好流动党员信息採集和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完善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活动,实行流入地属地管理、流出地延伸管理的办法,强化流动党员的管理,目前已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77个。
构建覆盖城乡统筹发展的党员联系服务群眾体系。借鉴城市社区的成功经验,在农村全面推开“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建立以村“两委”干部為片长,村属支部為基础,全体党员和村民组长為骨干,覆盖全体村民的民情联系网络。创新“党支部服务站”特色服务载体,把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缓解企业用工难和促进百姓就业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党支部服务站+企业+群眾”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新模式。目前,全市“党支部服务站”已建立500多个服务站点,6000余人参与厂站结对工作,為群眾增收1200余万元。创新城乡基层党组织区域化服务平台,提高组织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益,充分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在整合凝聚各类资源的核心和枢纽作用。扎实推进“春风行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1+X”社会结对帮扶、“充分就业行政村”创建、“城中村”改造等有效的城乡统筹為民服务项目。
编辑:ZHONG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