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市根据广州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展开了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区、广州教育城、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开发“三大战役”,打造总面积91平方公里的新型城市化三大载体。国土房管部门创新用地管理,从四个方面服务和指导地方统筹城乡用地,确保新型城市化的顺利推进。
一、本底规划,发挥国土空间的综合保障能力
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和生态农业用地因为用途不同、权属不同、管理主体不同等原因,是一对此消彼长、很难调和的矛盾。增城实践的新型城市化,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更加强调功能完善和环境友好,生态空间作为城市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担着生态涵养、组团分隔、生活休憩的重要功能,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统一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以总面积65平方公里的挂绿湖核心区为例,开放的生态空间超过4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就超过8平方公里,建设和开发过程就是“本底规划”的实施过程,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按照政府主导、村民自愿、收益共享的原则,统一征收、统一管理、综合利用,使得有限的国土资源发挥了最大的保障能力和综合效益。
二、精心谋划,用足用好各项国土创新试点政策
打造91平方公里新型城市化载体,哪来那么多用地指标?这是增城城市化管理和实践碰到的突出难题。近年来,广州市向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争取到了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三旧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试点等一系列国土创新试点政策。在广州国土房管部门的指导下,用足用好这些创新试点政策,精心谋划、细心组织、综合使用,增城正在逐步破解用地管理中的难题,探索出一条符合用地管理规律和增城发展实际的道路。广州教育城启动区1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超过3平方公里,根据广州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方案,按照成片生态用地管理和使用,1.48平方公里丘陵地通过纳入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试点获得国土资源部专项下达的用地指标,规划范围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成片改造,成为启动安置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三、立足长远,建立和谐共享的城乡关系
征地、动迁、安置是任何地区城镇化过程中都会碰到的棘手问题,也往往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增城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认真的总结分析认识到,征地动迁难,难在过于注重怎么切蛋糕而不是如何做蛋糕。增城算好当前和未来的土地帐,做到目光长远、心中有数,通过科学规划、整体开发确保地区的未来价值,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村民理性追求近、中、远期的合理利益。
适当增加土地征收、房屋动迁的补偿标准,这是给到村民的近期利益;合理安置,引导村民上楼,实现房屋的一套变三套,住、租、售自愿选择,这是给到农民的中期利益;整个区域土地的统一管理、整体安排留用地,长期享受留用地经济收益,这是给到村民的远期利益。增城通过广泛发动,多方动员,挨家挨户反复宣传,使村民认识到,近期利益可以靠政府一次性投入,中期利益,远期利益必须靠大家一起,在城市价值的提升中实现,通过建立和谐共赢的新型城乡关系,有效维护了村民利益、化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高效推进。
四、因地制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打造新型城市化载体,需要一定的规模扩张,也需要努力挖掘现有用地潜力,增城通过高标准规划新区和整治改造低效建设用地双管齐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对于旧村庄、旧城镇、旧工矿用地,增城通过三旧改造使原有的低效用地既满足规划功能的需要,既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又能增加动迁村民的回迁率,减少社会矛盾。以挂绿湖核心区为例,6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20个村,成百个散落的农村居民点,约3.5平方公里的旧村场用地,还有大量的旧厂房、旧工矿、旧集镇用地,通过引导村民上楼,可以节约用地规模1/3到1/2,节约出来的旧村场用地按照规划统一用于新区建设,既可为村民动迁安置筹集资金,又使得大部分村民能够离土不离乡,共享新城城市化的成果。
编辑:欧阳 责任编辑:田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