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湖北:以规划为媒介统筹新型城乡发展

2013-04-17 09:19:49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贺雪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抓好农业和城乡统筹是重要前提。《以规划为媒介统筹新型城乡发展》一文认为,可以通过规划的集中居住区建设为平台来调动国家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同时实现国家和农民的目标。农民有了可靠的归属,亦城亦乡,农村就可以继续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农民收入哪里来?》一文指出,实现农民收入十年翻番是全局性的问题,必须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坚定粮食产量“十年增”的信心》一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省粮食达到“十年增”的可行性。《像吴仁宝那样往前冲》一文,对吴仁宝求真务实、不畏风险、不惧困难、不怕挨骂的大智大勇改革精神进行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认为,在农村建立新型集中居民区,由地方政府进行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并留地让农民自建住房,既可以调动农民建房积极性,满足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又不会导至农民盲目住进城镇,脱离农业生产。
以规划为媒介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不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期看,以规划为媒介的新型城乡统筹模式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稳定的农村根基;从短期看,新型城乡统筹模式可以有效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当前中西部农村和农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农民到底该到什么地方居住;农民中的绝大多数还离不开农业也离不开村庄;如何保护耕地,让农民有序退出宅基地;国家如何进行有效的转移支付。
以规划为媒介的城乡统筹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规划的集中居住区建设为平台来调动国家和农民两个积极性,同时实现国家和农民的目标。具体地说,在当前广大中西部农村,尤其是农民居住比较分散难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农村,针对农民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由国家财政出资,地方政府在对农村形势有准确决断和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依托农村传统的集市中心规划设立相对聚集的农民集中居住点,这一居住点交通便利,有比较大的接纳当地农户入住的空间,地方政府就可以对此规划设立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作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划出若干空闲地段用于农户到此作建房的宅基地。在划定范围内的所有农户都有资格免费在集中居住区获得一块宅基地,以自建住房。农户免费获得集中居住区宅基地的条件是同时拆除旧房及自动复垦宅基地,复垦宅基地为农户自留地。
这样,可以农民建新房为手段,以规划设立集中居住区为媒介,地方政府按一定标准(相对较高的标准,比如成都“四性”标准)对集中居住区进行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成都1+N),并为愿意来此集中居住区农户提供一块合适面积的土地用作自建房宅基地。
这样一来,在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中,政府所要做的事情仅仅是制定规划,设立农民集中居住点,对集中居民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余事项尤其是农民建房事项,皆由农民自己去做。



以新型农村居住点规划与建设为媒介的城乡统筹政策具有一系列的正面效应,可以回应当前农民的需要和国家的政策目标。
1、生产性的村庄。
乡镇驻所的建制镇,不仅有政府机关,办事方便,而且往往交通方便,基础设施良好,因此,乡镇一级就成为农民愿意去居住的地方。乡镇也因此搞起房地产来,向农民卖商品房,有些地区还以乡镇为中心允许农民到镇上买宅基地自建房。
不过,中国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大都是以开发区形式推进的,开发区是工业集中的地方,一般至少要建在县一级。特别是当前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随着工业集中进园区,乡镇一级办工业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在乡镇居住又在乡镇务工的机会因此很少。没有工业就业作为支撑,大量人口进到乡镇居住,就很难有足够的经商机会。一旦在乡镇居住又不能在乡镇务工经商,这种居住就纯变成了消费性质而不再有生产性。因此,我们说,从经济方面上讲,乡镇是消费性的而不是生产性的。
与乡镇相对,村庄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地方,而且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尤其是年龄偏大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已无竞争优势,在家务农则正好,他们需要通过从事农业生产来获取收入,过好生活。他们若搬到乡镇居住,住处离农田太远,田就无法种了。在村庄住,可以兼顾种田。
现在的问题只是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太差,因此,在农村建立新型集中居民区,由地方政府进行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并留地让农民自建住房,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民建房积极性,又不致因此盲目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让他们脱离农业生产。
理解村庄的生产性,是理解当前中国城乡统筹,理解中国城镇化和理解新农村建设实质的一个关键。
2、城乡统筹的抓手。
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既可以调动农民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积极性,又为国家进行城乡统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了抓手。
3、可以全面展开,不存在供需矛盾。
当前农民究竟在哪里建房,如何获得更好的居住生活条件,及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是可进可退的,是一去不返的,还是去了无处可居的城市化模式和城乡结构关系?这是极大的战略问题。通过国家投资进行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到规划区建房,可以拉动社会积极健康的需求,形成经济建设的健康成果,并为中国更好更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基础。
4、不需要突破现行土地制度。
以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媒介的城乡统筹方案,很大的一个好处是不需要对现行土地制度进行调整,且政策设计可以明快简洁,既不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那么繁锁,又避免了成都市试图以市场机制来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复杂。这一制度以调动农民内在需求和参与积极性为基础,以财政转移支付为政策工具,这两者都十分清晰,无需更多配套制度出台,也不需要改变现行法律和政策。
即使从设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初衷的让农民退出宅基地、保护耕地的目的来看,这种以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媒介的城乡统筹也可以顺便达到其目的:凡是在集中居住区获得建房土地的农户必须退出之前农村的宅基地并进行复垦,垦耕地的使用权仍然归农户,这与《土地管理法》规定一户不得二宅相一致。正是这种顺便完成的政策目标,使“规划模式”的城乡统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5、充分发挥农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
若农民可以到国家规划并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集中居住区自建房,他们就既可以获得相对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居住资源条件,同时又可以不脱离农业和农村。不脱离农业有两层意义:一是年龄比较大进城务工经商没有比较优势的老年人可以务农获取农业收益;二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如果无法在城市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条件,年龄大了,他们仍然可以选择回乡从事农业生产。选择权是自由的要义。不脱离农村的含义是,农民可以在一个熟人社会中获得生活的意义和生产的帮助。他们在中国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并不是孤单地、无根地漂浮在异乡,而是有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从容生活于其中的家乡。返回农村,回到土地上耕作的权利是农民基本人权。
农民当然可以在有条件融入城市时成为城市体面的一员,他们在城市不能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时,还可以回到村庄这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地方来。这样,农村可以继续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现代化的道路上即使遇有风险,也可以从容应对。

编辑:欧阳 责任编辑:田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