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抓工业一样抓现代农业,像建工业园区一样建现代农业园区——目前正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大批现代农业园区由此孕育而生。但在如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上,似乎鲜有成熟模式,大多地区只能“借鉴”工业园区发展经验。
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一度也是如此。过去几年,他们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引进了31家大型农业企业、协议引资300多亿元,收效明显。目前,已流转3.8万亩土地,形成了优质粮油、蔬菜、柑橘、花卉苗木及特色水产五大特色支柱产业。
然而,重庆江津并没有为这些成绩的取得而沾沾自喜。相反,该区副区长肖文军日前表示,重庆江津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总结园区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重庆江津实际,走出一条新型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之路。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大户
“我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谁种地’、‘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肖文军说,这些问题都是阻挡重庆江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一方面,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年轻人更少,使现代农业发展缺乏最基本的主体支撑;另一方面,农业经营分散,致使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效益低,并阻碍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农业园区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来发展现代农业,虽然带来了资金与技术,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并带来了土地流转难度逐渐加大等新矛盾。
“我们必须带着这些新的问题来思考园区的下一步发展问题!”肖文军表示,农业园区不能像工业园区那样,以企业的引进为重点,龙头企业入驻不能仅着眼于“种地能手”,他们的“主业”应是新品种推广、先进技术应用、完善的市场营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
因此,园区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花大力气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户,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户+市场”的发展格局,让新型规模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与利益获得者,为重庆江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动力。
立足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肖文军认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公共资源配置、生活质量等方面差距过大的问题。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为此,园区不仅要引进城市资本、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技术等资源要素,推进土地集中经营集约化和产业集中发展规模化,还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结合与产、加、销一体化发展。
目前,重庆江津不仅在现代农业园区周边规划建设了4平方公里的白沙农产品加工园区,还在双福新区规划建设全市最大的农产品专业市场——渝惠国际农贸城。
与此同时,园区还要立足自己的城郊区位优势,发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与农业观光产业的有机结合。由金之灿农业开发公司打造的“七彩田园”子项目——“雅农自耕园”一期已基本建成。
另外,园区还要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上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园区已在龙华燕坝、白沙东山、慈云小园和凉河等地建设800余套新居房,实现水、电、路、气、房、环境绿化等配套设施“六到农家”。下一步,重庆江津将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大力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化”,大幅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突出特色效益,努力打造富硒特色品牌
肖文军认为,重庆江津人多地少、地势不平、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努力走出一条以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
重庆江津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就是富硒农业!
硒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同时,富硒土壤又是一种稀缺资源,目前我国72%地区为缺硒地区。发展富硒特色农产品可获得比普通农产品多几倍、10几倍的附加值。
经中科院地化所勘测,重庆江津拥有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全区含硒土地面积1300平方公里,规模位居全市首位。其中,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的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富硒面积约占一半。
去年6月,重庆江津还获得了“中国重庆长寿之乡”这块金字招牌,成为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寿星分布最均衡的“重庆长寿之乡”,为重庆江津发展富硒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牌支撑。
下一步,园区将依托这一品牌,利用重庆江津南部山区1300多平方公里富硒资源优势,打造富硒产业带,培育富硒农产品特色品牌。力争到2016年发展起大米、水果、花椒、中药材等10个重点富硒产业,建成10个富硒农产品基地、20个富硒生态农业点,培育10家富硒骨干加工企业,形成10个富硒特色品牌,实现富硒产业年产值10亿元以上。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