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3-61520695 举报电话:023-61520697

微企家庭农场在渝诞生 养殖循环互补 加速土地流转

2013-02-28 11:13:32  来源:重庆商报   作者:杨玥 严薇 黄玉熹

张泽城和家人在农场劳作万州区工商分局供图

张泽城拿到微企家庭农场营业执照

2013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不久前,全国第一家微企家庭农场在万州诞生。

其实,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重庆很多农业能人通过承包更多土地,开展规模养殖、特色种植,已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不过,目前,重庆乃至全国对家庭农场并没统一的认定标准、注册办法及相关扶持政策,加上缺少高素质农民、分散经营难抵抗市场风险等因素,真正让家庭农场快速发展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两台农耕机具、处理好的粪肥、20亩菜地、5名家庭成员整装待发,普通的春日耕作场景,这就是张泽城的“家庭农场”。

张泽城是万州区长岭镇凉水村7组村民,221日,他领到万州区工商分局颁发的“家庭农场”微企营业执照,成为全国首个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微企家庭农场。

破冰

重庆有了第一个家庭农场

41岁的张泽城说,2012年春节前,他还是南下打工族的一员。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从事高强度的体力活已开始吃力。“看到大哥养殖特色羊收入还不错,加上电视宣传的微企扶持政策,我也动了创业的心思。”张泽城说,经过审核,221日,他领到了“重庆市万州区张泽城有机蔬菜农场”的微企营业执照。这也是重庆第一个在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

“虽然农场规模不大,但靠机械种植莴笋、萝卜、油麦菜等绿色蔬菜,每月至少能赚1万元。”张泽城的“家庭农场”是承包来的20亩土地,成员则有父母兄弟5人。

“今后,农场不仅种植、销售蔬菜,我还打算和大哥合伙建一个生态农家乐,将养羊、摘菜、观光等结合起来。”张泽城坦言,尽管现在收入比以前打工多出好几倍,但仍是赚的辛苦钱。如果无法实现种养殖循环互补、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单纯靠种菜财富很难做大。

企业名称可用“家庭农场”

其实,在万州,从事农业种植业的经营户申办小微企业的越来越多,其中不少微企符合“家庭农场”的概念。

“今后,只要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户都可申办微企‘家庭农场’。”万州区工商分局副局长向俊介绍,要申办微企家庭农场,必须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生产规模不低于微企初审办法的行业标准等。具体来看,种植面积要达20亩以上,吸纳5个以上本村本社的家庭成员。

向俊说,申办微企家庭农场登记时,农户可用姓名作为字号,还可用“农场”等字样。

“为鼓励发展微企‘家庭农场’,资金、技术等扶持政策将比普通微企更优惠。”向俊称,农户申办微企“家庭农场”后,不仅可享受各项微企扶持政策,还能提高其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履行契约的意识。对微企家庭农场,万州将在微企财政补助金基础上最高上浮10%,农场成功申请注册商标还将补助2000元。此举可吸引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

1 2 下一页

现状

当上“农场主”没明确身份

不仅是万州,在渝北、巴南、璧山等区县,也有不少实际意义上的“农场主”。

渝北区统景镇胜利村10社的刘元德,当“农场主”已十多年,不仅经营着120亩的柑橘园,还在果园里搞起了农家乐。

“以前当过农技员,2000年失业后便搞了这片果园。”58岁的刘元德说,最初几年,只见砸钱不见收益,2009年效益初现,今年产值预计40万元,纯收入可达25万元。

和刘元德一样,渝北区大湾镇金凤村的朱志华也当上了“农场主”。

“我们自己有20来亩地,还有100多亩是租的,剩下的绝大多数是‘捡’的撂荒地。”朱志华告诉记者,他的家庭农场约500亩,遍植桃树和少量李树,主要由他和妻子、岳父、岳母精心打理。不过,采果时节一天要请40多名村民帮忙。朱志华说,他现在一年纯收入约30万元。

不过,市农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有种养大户近6万户,均没有登记注册为“家庭农场”。

其实,在种养殖大户中,有不少实际意义上的“农场主”。

认定标准登记办法还在摸索

为何种养大户们没有登记注册为“家庭农场”?市农委有关负责人称,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登记办法以及扶持办法等,都还在探索中。万州区工商分局副局长向俊则表示,目前,重庆乃至全国都没有将“家庭农场”单列为一个市场主体类别。

虽然万州颁发了全国第一个微企农场经营执照,不过,向俊称,他们还将进一步调研,制定或完善微企“家庭农场”申办标准、注册登记、联合帮扶的政策和措施,为家庭农场搭建电商销售平台、配送中心等。

问题

农业成副业家庭农场难长大

政府相关部门为给家庭农场一个明确的身份在摸索,而“农场主”们则在为人力、市场焦虑。

“工人非常不好请,能请到的最年轻的都超过40岁,绝大多数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朱志华说,这是困扰他们的普遍问题。农忙时,工资开到80/天外加管饭、一盒烟,还是很难请到青壮年劳动力。不是工资低了,而是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

“缺人,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市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乡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胡晓群博士说,目前,因为农业产出率较低,有些农户并不热心经营农业,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业兼业化渐成趋势。同时,农村“高素质”农民较少、市场意识不强、管理能力也较差,这显然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

数年来一直关注农业领域的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国平也表示,目前,有的农户已在城市就业,但因为担心失去土地后无法在城市生存,还是会把农业当作副业,马马虎虎耕作。这不仅不利于土地流转,也不利于家庭农场发展。

个体力量小只是价格追随者

而刘元德的困扰还不止此。“看天吃饭,辛苦一年甚至可能赔钱。”刘元德说,以去年为例,柑橘开花期遭遇阴雨绵绵,一年纯收入只有约3万元。即便没有气候影响,但大家产量都大导致价格下降,最后结局是增产不增收。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讲,农业产业被看作是弱势产业,存在显著的产业缺陷。”胡晓群说,由于对土地要素的高度依赖以及农业生产过程监管困难,决定了农业经营必须是家庭经营,这种分散经营导致农业生产组织众多,使农业产业接近于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每个主体都只能做价格的追随者,不可能做价格的决定者。

胡晓群表示,农产品价格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下一季农产品更大规模的供给变化。比如,价格涨了一点点,大家跟风去生产,下一季农产品的供应就急剧扩大,价格自然会降低,随后大家又都不生产,供给急剧萎缩导致价格上扬。这种波动有可能回不到均衡点,甚至导致整个产业大起大落。而政府没有建立透明的市场信息预警,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适时跟进,自然难让力量单薄的农户成为农场主。

专家建议

推行户籍一元制

加速土地流转

“发展家庭农场,首先面对的问题应该是制度上的。”胡晓群说,家庭农场与家庭联产承包的最大区别是集约化程度更强。如何加快推进土地的流转,让土地真正向新型职业农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集中,需要从制度上解决。

“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更好的条件。”陈国平说,推行户籍一元制,就变得非常重要。破除城市、农村二元户籍制度,同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等各项配套制度。这不仅可让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城市后无后顾之忧,而且可加速土地流转。

胡晓群则表示,政府要建立起有效的农业风险规避体系。比如建立农业保险,让农场主有效规避各种自然风险;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使农场主能预见价格方向,以此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场联盟提高竞争力

胡晓群说,因为集约化程度高,家庭农场是典型的产业组织,必须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力。这要求家庭农场主不仅要懂得生产技术、管理,还要具有开阔的市场意识。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的培养,塑造新型职业农民。这种培养包括生产技术、管理及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同时,胡晓群说,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多个家庭农场必须走合作之路。胡晓群举例说,在法国,很多以葡萄生产、加工酿制形成的家庭作坊,就是典型的家庭农场。它们既是独立的经济个体,在某一特定区域又是联合体,比如遵守共同契约、不能违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这使得它们产品的市场占有度、顾客的忠诚度得到提高。

名词解释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农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编辑:陈麒 责任编辑:杨嘉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意见反馈 Copyright2011-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农家科技、城乡统筹发展网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重庆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重庆农家科技杂志社有限公司  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重庆市发改委、重庆市城乡统筹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7001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网出证(渝)字第002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渝网文(2016)4551-030号
渝公网安备5001080200101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6 渝ICP备10015940号-1 技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网